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8月01日

贵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法论意蕴

□ 陈经宇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场域。近年来,贵州在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多民族、多形态、多价值的文旅体景观

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多元共生、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海龙屯土司遗址、镇远古城、青岩古镇等,构成了贵州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侗族大歌、苗族古歌、安顺地戏等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多元共生、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魅力。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自然禀赋。在户外运动资源方面,六盘水市的玉舍滑雪场是南方少有的高山滑雪场,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凸河的攀岩线路被《国家地理》评为“国际攀岩圣地”,赤水河、马岭河等水域适合开展漂流运动,这些资源催生了“体育+旅游”的新业态。在群众体育资源方面,贵州着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贵阳的十里河滩骑行道、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等,成为市民健身的热门选择。在竞技体育资源方面,贵阳奥体中心、遵义奥体中心等多个高规格体育场馆为中超联赛、国际田联赛事等大型赛事提供了硬件支撑。近年来,贵州成功举办了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贵阳国际马拉松等赛事,提升了体育影响力。

“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旅游资源构建了多维度的旅游胜景。在自然景观方面,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梵净山、万峰林等自然资源为生态旅游、科普旅游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在人文景观方面,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镇远古城等保存着完好的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近年来,通过文旅融合,雷山苗年节、侗族大歌节等民俗活动焕发新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IP。在红色旅游方面,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构成了完整的红色旅游线路,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贵州文旅体融合的创新实践

“村超”“村BA”“村T”等品牌成为激活贵州文旅体融合的关键引爆点。这些活动以乡村为舞台,以民族文化为底色,通过体育赛事、民俗表演、美食展示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媒体的关注。以“村超”为例,这一现象级的文旅体融合新模式自开赛以来,全网刷屏数百亿次。在“村超”赛场上,侗族大歌、琵琶歌、芦笙舞等470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轮番上演,同期举办的全国美食非遗邀请赛更是吸引了全国各民族的歌舞、服饰、美食前来展演。“村字号”系列活动,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贵州的民族文化走向了世界,还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黄小西吃晚饭”等精品线路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风景线。贵州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的首要意义在于将分散的“文化珍珠”串联成链。“黄小西吃晚饭”线路串联起安顺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兴义万峰林、铜仁梵净山等贵州最具代表性的景区。这条线路不仅展现了贵州的自然之美,更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体育活动,是文旅融合促“三交”的生动实践,成为赋能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赛事活动与文化展演深度融合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立体生态圈。贵州通过举办各类赛事和节庆活动,将文旅体深度融合。“村超”赛事期间,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精彩的足球比赛,还可以体验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如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等。此外,贵州还打造了“姊妹节”“六月六”等传统节庆品牌,依托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全国龙舟赛、“村晚”市集等活动,将地域性文化活动打造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盛事,为各民族搭建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广阔舞台。

贵州文旅体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效

经济交往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许多商贸小镇与村庄因旅游需求的驱动而成为基础设施投入、媒介聚焦、移民集聚的“中心地带”。一方面,“文旅体融合”的开发与运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从旅游服务到餐饮住宿,从手工艺品制作到民俗表演,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另一方面,旅游线路的推广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促进了当地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旅游经济创造的交往场景,使各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注入了强大动力。

文化交融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链接。贵州通过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各民族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增进了情感。各族群众感受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包容力,参与节日和赛事的游客则通过体验获取“共同在场”的场景体验和记忆生产,丰富且活力四射的文旅体活动让国泰民安更加“具象化”,进而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社会交流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旅体融合发展逐渐成为当代民族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旅游流动所触发的多民族互动为增强认同创造了新条件。旅游通过广泛的市场供需调节和要素流动,使地方“小社区”与广阔“大世界”紧密联系,从传统的“血缘——地缘”型,逐步转向更具开放性和流动性的“文化——经济”复合型共同体。

贵州通过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文旅体融合能够驱动多主体循环互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文旅体融合发展不仅为贵州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贵州智慧和贵州力量。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研究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教授。)

--> 2025-08-01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423.html 1 贵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法论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