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茂旭
贵州廊桥以“风雨桥”“花桥”“凉桥”等多元称谓,镌刻着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作为“历史——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复合遗产,贵州廊桥既是文明演进的“时光胶囊”,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智慧引擎”。深入挖掘廊桥的价值,是深刻把握贵州传统建造技艺活化利用的重要前提。
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刻度
贵州廊桥是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的物质见证,承载了地域文明演进与社会发展信息,反映了区域人地关系变迁与历史发展脉络。贵州廊桥建筑风格不断演变,其中蕴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信息。如黎平九江风雨桥、地坪风雨桥,其结构形制、建造技艺与毗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廊桥高度一致,呈现清晰的文化谱系脉络,体现了地域间长期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以及文化上的“血脉同源”,展现了区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性与共通性。此外,廊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地域文明的“立体年鉴”,其选址、形制、碑刻中凝结着人口迁徙、历史事件与文化交融的密码。刻有廊桥建造时间、缘由、过程和捐资者姓名的建桥碑,是记录贵州社会历史发展的石刻文献。例如,黎平归垒回龙桥作为迄今留存建桥碑年代较早的廊桥,具有独特的文化史料价值,在“廊桥建设”上留下深刻印记,揭示了历史事件对于贵州区域文化、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立体图景与空间叙事密码
廊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集中分布具有显著的文化地理学意义。在这片“百节之乡”的土地上,廊桥与各民族的文化实践形成“互文共生”的深层关系,建桥、祭桥、踩桥、护桥等过程所涉的民间习俗、信仰,多以社区公共仪式的形式强化了廊桥的社会功能,使廊桥从交通设施升华为“文化地标”与“精神图腾”。在剑河县久仰镇九吉村,每年农历二月二,村民不仅祭祀属于村寨的护寨桥,还祭祀家族修建的风雨桥;而铜仁市思南县亭子坝镇龙门桠村的村民,在每年腊月三十要祭祀廊桥。此外,廊桥选址及装饰中的民族审美展示,则通过物质载体构建了文化传承的精神场域,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持。土木石结构的廊桥与附于其上的廊桥文化实践,彰显了文化认同的深层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本
贵州廊桥的“生态密码”深植于其结构形制与山水对话之中。以占比近40%的“简支木梁桥”为例,这种廊桥结构不仅是传统智慧的结晶,更是“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具象化表达。贵州山地森林覆盖率高,杉木、松木等建材的“就地取材”传统,将资源消耗降至最低。廊桥以奇数树干为梁,横跨两岸,廊屋采用穿斗式木构,枋木纵横交织,屋面鳞次栉比,覆以原生树皮,融防水、隔热、生态平衡于一体,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建筑样本。全省现存的近两百座古廊桥中,台江县南宫镇拥党村岩板风雨桥和剑河县久仰镇东凤村东库风雨桥尚存以杉树皮覆顶的做法,其余廊桥屋面陆续采用现代材料进行加固、修缮。另外,面对贵州山溪性河流“坡陡流急、洪峰骤至”的生态挑战,工匠自古便流传以“轻结构、快修复”为设计准则选择简支木梁结构,以便于灾后快速重建,材料易得、成本低廉。这类传统生态智慧不仅为山区防灾减灾提供了“低成本、高韧性”的解决方案,也成为生态文明时代“向传统借智慧”的生动注脚。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贵州廊桥既能通过廊桥文化景观释放乡村旅游潜能,又能借助“廊桥+”产业发展延伸构建乡村振兴协同机制。廊桥与溪涧、村寨、民居交织而成的“人——水——桥——寨”共生系统,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人文长卷,成为撬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支点。通过“廊桥IP化”战略,将廊桥的建筑美学、民俗记忆与生态价值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带动非遗工坊、生态农业、手作体验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桥文化+民宿”“桥文化+研学”“廊桥+旅拍”等业态融合,助力群众增收,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黎平肇兴侗寨的5座廊桥、榕江大利侗寨的3座廊桥、从江增冲侗寨的3座廊桥,将建筑遗产保护、民俗文化传承与生态经济开发深度耦合,达成村落文化与地理景观的深度融合,形成“遗产保护——文化体验——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这些“小而美”的廊桥村落,既保留了贵州廊桥的地域特色与技术细节,又赋予其现代产业价值与文化哲学内涵,形成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张力的文本,以“水系——村寨——人居”的诗意栖居,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贵州样本”。
贵州廊桥,是历史长河中凝固的诗行,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实体图谱,更是生态文明时代智慧创新的试验场。廊桥始终以“活态遗产”的姿态,见证着文明的韧性生长。守护廊桥,不仅是守护一段段木石记忆,更是守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基因。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四大文化工程”研究课题《古驿道与贵州文化形成研究》(项目编号:24GZYB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