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8月01日

把学习实践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不断引向深入

□ 肖 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理论的又一次创新,是贵州凝聚各族人心、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将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与贵州多民族省情紧密结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推动理论之花在黔中大地结出累累硕果。从乌蒙山腹地到雷公山深处、从赤水河畔到清水江边……一场旨在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展开。

理论指引航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贵州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贵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在思想引领上,强化理论武装。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班、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宣讲等多种形式,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实体化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研究阐释,为贵州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在顶层设计上,完善政策体系。贵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具体化、制度化。在编制规划等重大发展蓝图时,始终确保“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实践导向上,突出有形有感有效。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理论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惠及各族群众的民生实事。通过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和举措,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发展铸就基石: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将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致力于破解长期困扰民族地区的发展瓶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贵州各族群众发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历史性地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全省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悬崖村”的整体搬迁,到产业扶贫的精准滴灌……贵州的脱贫攻坚战,本身就是一场各民族守望相助、合力攻坚的伟大实践。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绘就共同发展“同心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贵州坚持把民族地区作为重点支持区域,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让“小特产”做成“大产业”。这些举措不仅壮大了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链、利益链将各族群众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共同体。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筑共同进步大格局。围绕“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贵州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网络日益完善,天堑变通途。大数据、大生态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民族地区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生态旅游激活沉睡资源,“绿水青山”正在源源不断地变成“金山银山”。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文化凝聚人心: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贵州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千岛”,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贵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系统性保护,留住文化根脉。贵州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一批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得以“活”在当下。同时,大力实施“非遗进校园”,让苗绣、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贵州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持续举办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近年来火爆出圈的“村BA”“村超”,更是以体育为媒,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氛围中,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极大增强。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进情感联系。贵州注重挖掘和弘扬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为载体,深入挖掘红军长征在贵州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作为对各族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社会和谐稳定: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建设守望相助的幸福家园

社会和谐稳定是民族团结的基石。贵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营造了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贵州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社会氛围。在城市,推广“社区石榴籽家园”模式,促进各族群众在社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在乡村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引导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友爱。

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贵州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处理民族事务。颁布实施了《贵州省民族乡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法规,确保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序发展。畅通各族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确保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贵州着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深入推进,数以万计的各族群众从边远山区分散聚居到城镇集中安置,打破了原有的聚居格局,形成了新的多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在新的社区里,各族群众共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共同参加技能培训,共同庆祝中华传统节日,在生产生活的交融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谱写新时代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一个经济兴旺、民族团结、山川秀丽、人民幸福的多彩贵州,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黔中大地的各族群众,也必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研究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教授。)

--> 2025-08-01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421.html 1 把学习实践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不断引向深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