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30日

舞台方寸见山河 初心如磐续兰章

□ 本报记者 杨文静 宋 兰

7月30日,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首场演出重任由贵州省民族歌舞团担任。

对贵州省民族歌舞团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次深情的回望与坚定的前行。一路走来,他们的作品,始终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致力于用真挚的文艺表达,记录时代发展、传承文化经典,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今日亮相的《山河同心》,正是这份初心的最好诠释。

沃土深耕

三十余载艺脉延绵

在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上,贵州省民族歌舞团(以下简称“歌舞团”)已经默默耕耘了近四十年。从1986年批准成立时,它的“根”,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壤。挖掘、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艺术的形式展现给世界,是歌舞团从未动摇的初心。

当接到为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创作剧目的重任时,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立刻转化成了脚踏实地的行动。“我们到底要做一部怎样的剧?” 2024年9月,歌舞团召开前期准备会,核心问题直指根本——如何用舞台讲好“贵州故事”。

这仅仅是开始。同年10月,脚本创作研讨会紧锣密鼓地召开,并邀请相关专家参与。又过了一个月,11月的讨论会目标更加清晰:不仅要高质量完成这部精品剧目的创作,还要把艺术的“甘霖”洒向更广阔的基层。

方向明确,行动迅速。歌舞团邀请专业团队深入贵州采风。创作团队的足迹踏过遵义的历史烟云,流连于黎平的侗寨鼓楼,驻足在安顺的屯堡石巷……推开一扇扇古朴的木门,聆听古老的歌谣,感受最真实的生活气息。正是这片土地的厚重与多彩,为创作注入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于是,《山河同心》在沃土中孕育而生。该剧将屯堡地戏、苗族歌舞、布依族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舞台表现手法有机融合,通过歌舞的形式,展现贵州各族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山河同心》是新的硕果,这硕果生长于贵州多彩的文化土壤中。翻开歌舞团的节目单,每一部作品都深深烙印着“根植本土”的印记:大型苗族音乐舞蹈诗《鼓道苗疆》、大型彝族音乐舞蹈诗《索玛花开》、原创民族舞蹈诗《根·源》等优秀的剧目……还有无数饱含贵州多彩文化的精品节目。

每一台剧目,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扇打开的窗。透过这扇窗,观众得以看见这片土地上鲜活的生活、流淌的岁月、多彩的文化。它以最朴素也最有力的方式,记录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编织的美好图景。

跨越山海

二十余省艺韵传播

“正月里是新年,双双媒人请上门;双双媒人请转去,正经三月要嫁人……”伴着土家族“哭嫁”唱词及织布机的吱扭声,身着新娘装的演员们整齐划一地坐成一排,用肢体动作演绎着待嫁新娘的内心情感。

这是2023年7月,歌舞团创作的土家族民族民间舞《嫁》,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精彩上演。该作品取材于土家族的“哭嫁”习俗,是我省唯一入选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的作品。

演员们真挚的情感、动人的舞姿,深深感染了专家和观众。这一刻,贵州民族文化的魅力,通过质朴又创新的舞蹈语言,深入人心。

同年同月,传来了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舞蹈家协会公布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入围终评结果,歌舞团创作的《那山·那水·那人家》成功入围。

“贵州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入围过‘荷花奖’了,《那山·那水·那人家》入围,意味着贵州在民族民间舞的打造上又迈出新的一步。”歌舞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根植沃土让歌舞团有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但如何用当下人们听得懂、看得进的方式去讲述、去表达,让这些深藏于山间的瑰宝真正“走出去”,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歌舞团始终在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挖掘文化元素是根本,加以改编创新才是‘走出去’的关键。”在歌舞团副团长田旭看来,当下不能一味地照搬原生态,还要通过舞蹈改编、歌曲融合等进行新的创编展示,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建团以来,歌舞团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深知,唯有持续创新表达,那些动人的歌与舞,才能真正跨越山海,成为连接心灵、传递美好的桥梁。他们走遍了黔山秀水,先后赴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演出,出访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将贵州多彩文化艺术,真诚地呈现给世界。

公益演出

两百多场情暖民心

20多万公里风尘仆仆,200多场倾情演绎,40万观众热切目光……这串沉甸甸的数字,是歌舞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美家园”(简称“和美家园”)慰问演出留下的足迹。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走到哪儿演到哪儿,把文化艺术真正送进千家万户。”田旭这样说道。这份质朴的坚持,源于建团之初的初心。建团之初他们认真学习和借鉴有着“马背上的艺术团”之称的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办团经验,勇当民族文艺工作的“轻骑兵”。

公益,是歌舞团不变的底色。他们始终坚持把最好的剧(节)目献给人民群众。2012年,歌舞团在完善以往“送戏下基层”等慰问演出的基础上,组织演职人员深入全省民族地区开展巡回慰问演出,并正式将这场巡回慰问演出定名为“和谐家园”慰问演出。后来,这个名字演变为更富深意的“和美家园”,活动走向常态化。

“我们将舞台搬到田间地头、学校操场、农家院子,把演出送到群众身边。”歌舞团演员朱嘉迪的话道出了“和美家园”的真谛。为了让艺术的纽带连接得更紧密,演出队还会精心调整内容。比如,在苗族村寨,他们会展示其他民族的歌舞,让乡亲们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在欣赏中增进了解与认同。

从最初的“送戏下基层”到如今的“和美家园”,名称在变,路途在延伸,但那份滚烫的初心从未改变。一场场风雨无阻的演出,如同点点星火,在贵州的山山水水间传递。它们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手足情谊,凝聚了团结的力量,更点燃了文化自信。

回望来路,歌舞团默默耕耘,为挖掘、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多彩贵州倾注了心血,也收获了认可。面向未来,道路依然在前方延伸,歌舞团一以贯之,深深扎根于广袤大地,继续用质朴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 2025-07-30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383.html 1 舞台方寸见山河 初心如磐续兰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