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宋 兰 杨文静
图/本报记者 蒋贤羿 见习记者 张 慧
7月21日,贵州省民族歌舞团排练厅内,汗水与激情交织。导演杨梅和彭学艳正在指导演员们排练原创民族歌舞剧《山河同心》,积极备战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我们的演员虽然专业背景不同,但他们都全身心投入。”对于这一次的创编经历,杨梅感叹道。
然而,创作初期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声乐演员要学习表演和舞蹈、舞蹈演员要练习演唱,每个人都面临着跨界挑战……从6月9日组建团队到7月30日作为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首场展演,仅有50余天,时间紧任务重。
“来了之后了解到大多数演员都没有出演歌舞剧的经验,我就说,要知道是这样,我可能就不来了。”杨梅笑着回忆最初的感受。
但仅仅用了43天,演员们就完成了从歌舞剧“新人”到专业演员的蜕变,让杨梅赞不绝口:“整体看来我觉得演员们很棒,非常努力,剧目的完成度也很高。”
在创作初期,为了寻找线索,创作团队进行了为期6天的密集采风。“我们去了安顺市、遵义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等地。”彭学艳介绍道,采风后确定该剧将视角聚焦在安顺屯堡,展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安顺地区群众“全民抗战”的宏大历史,并在其中融入各民族文化。
“整部剧的艺术特色总结归纳就是屯堡小场景、抗战大历史;爱情小切口、民族大主题;地戏小戏种、非遗大乾坤;生活小叙事、家国大情怀。”据杨梅介绍,《山河同心》以安顺屯堡为叙事核心,以百姓送子参军、各族群众共赴国难的动人故事,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民族情、兄弟情”的深刻内涵。同时,创造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顺地戏”为叙事线索,借经典剧目《精忠报国》“以古喻今”,并有机融入“上刀山”“板凳拳”等非遗文化。
在剧中,通过讲述各民族青年跨越民族的深厚情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主题具象为血肉丰满的个体命运。
“这部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展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图景。”杨梅说。
彭学艳补充道:“这正是艺术的力量,它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直抵人心。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让观众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就像剧中唱的那样‘本是一家人,从来就分不开’。”
随着首演临近,创作团队仍在精益求精。“我们要对得起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得起这段共同的历史记忆。”杨梅的话,道出了全体主创人员的心声。
彭学艳表示:“希望《山河同心》能够成为贵州民族文化的一张新名片,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山河同心》正用艺术的语言,讲述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永恒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