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29日

非遗活态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三重向度

□ 张方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呈现深度耦合的内在关联:非遗传承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精神内核与产业动能,乡村文化振兴则为非遗存续创造发展空间。传统手工艺作为非遗的重要门类,其“生产性保护”模式通过技艺传承、产品创新与市场转化的协同推进,既能实现非遗的当代存续,又能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笔者基于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的实践经验,从文化生态保护、技艺创新、市场转化三个维度,非遗活态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

一、保护文化生态,筑牢乡村文化振兴根基

非遗活态传承依赖其原有文化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这一体系涵盖物质空间、文化环境与传承主体三个核心要素。构建稳定的文化生态,是筑牢乡村文化振兴根基的前提。

在物质空间与文化环境保护方面,需以传统村落为核心载体,科学规划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与民俗活动场所,保留乡村文化记忆的物质依托。同时,通过复原与活化传统节日、民俗仪式等文化场景,让传统手工艺自然融入乡村日常生活。例如,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举办手工艺展览、技艺展演,使非遗从“展品”回归“生活品”,在实践中完成传承与保护。这种“空间+场景”的保护模式,既能维护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又能为非遗传承提供持续的环境支撑。

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培育是文化生态稳定的关键。需建立系统化的传承人扶持机制: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保护资金、提供创作场地与工具支持等政策,改善传承人生活条件与创作环境;另一方面,构建“老带新”的传承体系,通过大师工作室、技艺培训班等形式推动技艺代际传递。同时,推动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在地方职业院校开设传统手工艺相关专业课程,将技艺传承纳入规范化教育体系。这种“政策扶持+教育赋能”的模式,既能稳定现有传承人队伍,又能吸引青年群体参与,为非遗传承注入可持续动能,维系乡村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

二、技艺创新,迸发乡村文化活力

非遗活态传承需回应现代社会的审美与功能的双重需求,技艺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需从设计理念与技术材料两个层面协同推进。

在设计创新层面,需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跨界融合。可建立传统手工艺人与专业设计师的协作机制,围绕产品形态和色彩搭配等核心要素进行创新重构:将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例如,将非遗剪纸技艺中的“福”元素转化为现代家居装饰图案。这种创新并非消解传统,而是通过现代设计语言激活传统符号的当代价值,既拓展产品的受众群体,又为乡村文化注入时尚感与时代性。

技术与材料的创新为传统手工艺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在产业化过程中,可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技术赋能与材料革新的关键在于“守正创新”,保留核心技艺的文化内涵,通过现代手段改进传统工艺在生产效率、耐用性等方面的短板,最终实现传统手工艺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的转型,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实践载体。可在乡村设立“传统工艺材料研发站”,联合高校材料学院研发复合型替代材料,例如,在竹编工艺中掺入的碳纤维增强韧性,在传统蜡染布料中添加纳米抗菌涂层提升耐用性,且新材料外观、触感与传统材料保持一致。对采用创新材料的手工作坊,给予原材料采购补贴,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材料测试评估,确保非遗内涵得到传承。

三、市场转化,推动乡村文化持续发展

非遗的市场价值转化,是连接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纽带,需通过渠道拓展与品牌建设构建完整的价值实现链条。

多元化销售渠道的搭建是实现市场转化的基础。需推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线上依托电商平台搭建非遗产品专属销售板块,支持手工艺人通过网店、直播带货等形式触达全国市场;线下参与文化展会、非遗博览会等专业平台,借助场景化展示提升产品认知度。这种“平台赋能+主体参与”的渠道模式,既能打破地域限制扩大销售半径,又能通过互动展示强化消费者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同,为乡村手工艺产品打开可持续的市场空间。

品牌化运营是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的核心策略。需深入挖掘非遗的历史渊源、技艺内涵与文化符号,将其转化为品牌核心价值。例如,围绕某类手工艺的“匠人精神”“民俗故事”打造品牌叙事,开发文创饰品、生活器具等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衍生产品。品牌化不仅能提高产品经济价值,更能通过品牌传播强化乡村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形成“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文化认同”的正向循环。

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本质是文化价值与乡村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保护—创新—转化”的协同路径,突破了地域限制,为不同地区的非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框架,其核心在于以非遗为纽带,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将文化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这一路径不仅为非遗 “活起来”与乡村“兴起来”提供了操作范式,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协同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7-29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322.html 1 非遗活态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三重向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