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再江
同心共庆端午,居民团结“粽”情深。今年端午节期间,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凤羽街道城南社区通过举办端午包粽子体验活动,不仅拉近了搬迁群众的情感距离,更提升了各族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社区归属感,让各族群众在共庆传统佳节中深化民族团结情谊,获得社区各族居民的好评。
作为黔南州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城南社区共安置人口2575户12084人,安置体量居全州第一,聚居着汉族、水族、苗族等10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82%。
近年来,城南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嵌入新路径,让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营造社区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空间嵌入筑根基
着力打造共居家园
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早在搬迁之初,城南社区就从空间布局入手,让来自不同乡镇的各民族群众住在一起、融在一起,用“混编”居住促进邻里感情。
“刚开始时大家不习惯,我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大家相互认识,打破空间隔阂,让各族群众在相互帮助中融在一起。”城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平立彪说。
为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社区大力推进精准管理服务、公共便民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学校教育服务、天网工程服务“五个服务”,提升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精准管理服务方面,我们每个社区网格都设有苑落管理群,社区群众有困难诉求,可以在苑落微信群里讲一声,社区网格员会立即上门帮助解决。”平立彪说,“15分钟生活圈”以内,有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医院、学校、帮扶车间、天网工程等服务网点,能够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
据统计,城南社区现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个、学校3所、医院1所、帮扶车间8个、文化活动广场4个、停车位1470个、57个充电桩1096个充电端口、中型超市1家、小型百货超市15家、药店3家。空间布局的合理完善,极大地方便了搬迁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民族音乐墙上,居民只要通过扫码,即可欣赏各民族特色音乐。有感党恩的、有敬酒的、有情歌对唱的,都是实实在在反映群众民俗生活的歌曲。
尤其是红石榴文化广场和红石榴议事长廊,成为社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治理议事以及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见证,促进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服务嵌入暖人心
着力构建共治格局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城南社区蒂菲尔智能织造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在机器的运作声中,百余名工人紧张有序地进行流水作业,缝边、压线、定位、熨烫、热压、包装……各个环节井然有序,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这些工人大多是城南社区的安置户,他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生活,从村里到社区,从土坯房到楼房,曾经的贫困群众走出了迈向美好生活的重要一步。
“现在下楼就能上班,每个月有3、4千块钱的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小孩,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说起搬迁后生活的变化,工人严慧眉眼间充满着幸福感。
互嵌式社区建设,做好各种服务是基础。其中,经济互嵌是核心,是实现各族群众稳岗就业、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
“我们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水平,多方位拓展就业渠道,做好跟踪就业服务,着力保障各族群众的稳定就业,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平立彪说。
在技能培训方面,社区通过网格员入户、院坝会的方式,充分了解各族群众的培训意愿,通过“群众点单”“政府买单”,让各族群众把就业技术学到手,学到技术之后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到帮扶车间就业、外出务工等就业方式。
据了解,目前城南社区已拥有入驻企业8家,创造就业岗位近千个,年产值超6500万元,为城南社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实现各族群众有收入、企业有回报、地方有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社区在上海、广州、常州等地区,设立稳岗就业服务中心,及时为外出务工群众提供帮助和服务。
搬迁后,部分群众语言不通成为发展的障碍。城南社区通过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党员双报到,搭建服务桥梁,以党员带动设立组建“双语”(汉·水、汉·苗、汉·布依)办事窗口、调解队,及时解决搬迁群众困难,增进各族群众情感联结。
在社区治理中,城南社区通过社会嵌入保驾护航,着力夯实平等团结基础。社区将51栋单元楼划分为同心和谐、感恩奋进、幸福小康六个苑,实行苑长、副苑长抓统筹,楼栋长抓管理、联户长抓落实的三级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城南社区还通过民族团结食堂,为居民提供“食”美价廉的供餐服务,同时积极引导乡风文明的改变。
社区服务是提升互嵌式社区治理效能的基层治理之路。小小社区,千头万绪,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城南社区通过服务的全方位嵌入,有力地构建了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文化嵌入促交融
着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我们都是从各个地方搬到这个社区的,今天举办了这次活动我们都很开心,大家聚在一起很热闹。”在今年春节期间举行的庆新春篝火晚会中,社区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共庆新春佳节,分享欢乐与温暖,城南社区群众王恩燕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对于搬迁后的各族群众而言,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进文化认同,才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城南社区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入户走访、播放电影,加强搬迁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同时,通过制作市民化宣传手册,城南社区围绕用水、用电、环境卫生等方面,广泛开展市民化培训,引导搬迁群众转观念、树新风、争当新市民,群众的生活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适应城市生活。
通过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城南社区把“移风易俗”纳入社规民约,通过“积分超市”“社工进社区”“十佳示范户”评选、开展文体活动、衔接社会资源等方式,推动社区群众交流融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活力,创建文明型社区。
城南社区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石榴文化广场、红石榴议事长廊等载体,利用民族节庆,举办山歌对唱、赛马、斗牛等活动,搭建各族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引导各族群众同台歌唱、同亭共议、同苑共建,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方针、政策,让各族干部群众与党同心同向,凝聚共识,同频共振,促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情感交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夜幕降临,红石榴文化广场灯光亮起,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围坐聊天,年轻人跳着多民族融合的广场舞……这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画卷,正是城南社区大力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谱写的民族团结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