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22日

发挥非遗在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中的重要作用

□ 文 利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关乎国家的政治稳定,人民幸福安康。非遗作为智慧的凝结和集体记忆的载体,在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所蕴含的文化认同是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

笔者在厘清非遗与认同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非遗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作用,探究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路径,从非遗与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非遗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作用机制、维系非遗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路径三个维度,揭示非遗如何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为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供理论指导。

一、非遗与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

非遗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更迭,是作为各民族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财富,“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演进,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和社会习俗的反映。同时,非遗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非遗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故事,还是独具匠心的传统手工艺等,每一项非遗都是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从文化再生产的意义角度来看,非遗传承发展是人类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通过集体实践开展的具有集体价值选择与精神秩序构建的生产活动,通过对自我及社会价值的意义表达和体系建设,永恒构建着人类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奠定了群体凝聚力的基础,传统歌谣、舞蹈等则是集体记忆的“容器”,传递着一个民族集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理念。作为民族历史与集体记忆具象化的存在,非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巩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认知,加深了各族群众之间的友好互助的深厚情感,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力量。

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促进非遗传承和创新的动力,其通过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继而激发人们对非遗的尊重与保护的主动性,让人们更加珍视和保护非遗。如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传统表演艺术,以篆刻、刺绣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更有许多人主动参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当下,单纯依托非遗传承显然不能满足时代的变化与需求,人们在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促使下推动了非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适应时代变化,如在传统戏曲和舞蹈节目中融入现代化元素,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既保持了非遗的原生价值,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推动下,非遗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为推动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二、非遗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作用

对于集体记忆的构建,往往是通过对过去的选择性记忆与叙述来完成,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历史新的意义,在非遗原有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求赋予新的诠释和文化价值,从而加深集体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一过程,重新构建集体记忆。非遗不仅是集体记忆的具象载体,也是增强“五个共同”的理想载体。例如,以非遗技艺“青山版画”与抗战史相结合的武汉抗战木刻版画追溯的是各民族共御外敌、保卫家园的抗战史,构建了对伟大祖国的政治认同;融合了苏绣和京绣的哈密刺绣精美绝伦,针法质朴,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有力的见证,深化了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唐诗宋词,彰显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韶山红色故事”诠释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程,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政府部门积极构建非遗法制化保护脉络,建立健全各项保护体系,让非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以历久弥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多重认同在集体记忆的编织中相互渗透,深化了“五个认同”,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遗有着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其能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尤其是在数字信息环境中,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有效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多样性。在推动非遗形式创新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推动非遗的持续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强化其增进文化认同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的传递与创新,非遗塑造了兼具传统与未来的识别标志,增强了个体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为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借助社会实践,非遗能够构筑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情感桥梁,奠定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情感基础。非遗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各族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相互协作,合作共赢的经验积淀与智慧反映。比如端午赛龙舟、傣族泼水节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活动,这种群体活动不仅凸显了和谐相处的团结精神,还能在情感层面上强化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个体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通过社会化的实践活动,非遗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人们能够感知到自己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归属感。非遗以推动个体与群体、过去与现在的情感联结,形成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共鸣、情感凝聚,为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非遗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路径

当下,我国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以促进认同为导向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仍需加强。因此,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有基础上,融合时代发展要求,探索维系非遗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新路径,是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非遗的传承模式是非遗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体系对非遗技艺的重视,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育和人才培养,将非遗技艺传授给更多的热爱非遗的青年,将非遗技艺的传承体系化,系统化。

具体来说,可以培养专业师资,鼓励高校开设非遗教育相关专业,定向培养既懂教育又精通非遗技艺的教师;组织在职教师参加非遗技艺培训,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立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长效机制,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指导与学生评价;设立 “非遗大师工作室”,为传承人提供教学、创作空间,推动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同时,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由文化学者、艺术设计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共同参与教学,丰富教学视角,提高非遗教育质量。

非遗不同于“文化工业”的流水线生产,非遗传承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艺传承,其需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十年磨一剑的坚强毅力,因此,对非遗传承人的精神培育也尤为重要。例如,可以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 “非遗寻根之旅”,前往技艺发源地、历史博物馆等地,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历史渊源和社会价值,感悟先辈传承匠心。开设 “非遗大讲堂”,邀请学者、专家解读非遗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传承人从文化深层理解自身使命,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责任感。同时,将非遗传承精神融入传承人日常培训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小组研讨,探讨非遗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激发传承内生动力。

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性发展,也是非遗传承的必然要求,将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要求和功能需求相结合,设计现代化的非遗产品,使非遗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又独具时代特色,使之与时代的审美相匹配,同时突出中华民族特性,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例如,可以成立 “非遗+设计” 创新联盟,联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时尚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围绕传统图案、色彩、工艺等元素开展专题研讨,共同开发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非遗文创产品。例如,将苗族银饰纹样融入现代首饰设计,运用简约线条重构图案;结合当下家居装饰流行趋势,把侗族蓝靛染工艺应用于抱枕、窗帘等家纺产品。同时,定期举办 “非遗创新设计大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主题,鼓励参赛者突破传统形式,推动非遗产品形态创新。

非遗以其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建立是非遗得以存续的前提,加大对非遗文化价值的宣传力度,让各族人民认识到非遗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身份的重要性。有的非遗在时代中逐渐走向“沉寂”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外界对其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宣传推广。因此,借助数字化技术平台,如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非遗的影响力也是对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将非遗技艺、资料和案例进行数字化存档,为非遗提供长期有效的资料支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特别是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非遗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领域,让人们沉浸式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可依托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推广非遗,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将非遗的制作过程和文化背景呈现更广泛的受众。

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宣传推广,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可以通过开展面向公众的非遗传承工作坊、开放式的传习班等方式,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参与非遗的传承创新实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非遗的宣传推广,从而激发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深化非遗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对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以非遗所包蕴的文化认同凝聚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强化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以增进认同推动非遗传承创新,让非遗走向世界,让世界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传承千年的文化魅力。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 2025-07-22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146.html 1 发挥非遗在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中的重要作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