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22日

中小学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分析

□ 徐长群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路径。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与校园文化活动协同育人,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推进融合的必要性:为破解现实困境提供思路

拓展课堂教学的维度。针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体验不足的问题,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主题实践、社团展演等多样化的形式,将难以理解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体验。如“红色情景剧的演出”“非遗走进校园” 等活动,以沉浸式教学和场景化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构建价值引领阵地。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中小学生会受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文化影响。此时,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的载体,将发挥实际作用。通过校园环境创造(如文化长廊)、精神塑造(如校史馆建设)等方式,与思政课形成价值引领协同机制,为青少年学生搭建价值观过滤屏障。

二、推进融合的重要性:为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提供可行方案

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效性。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政课的“活教材”,例如,升旗仪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校园实践中的劳动教育、培养家国情怀的理想信念教育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认知层面”深化到“情感体验—理论内化—实际行动”的促进式培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入心化行。

丰富思政课程的时代内涵。校园文化活动以其开放性、时代性的鲜明特质,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学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课堂,或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够有效使原本只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紧跟时代脉搏中焕发新的生机。

三、中小学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路径分析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目标协同。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育人目标的统一。思政理论课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校园文化活动要紧密围绕这些核心素养开展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举办“红色文化传承”主题活动,使学生身体力行的参与其中,将课程教学目标转化为具象化的活动体验,从而实现学生 “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建立“课内课外协同”的育人模式,深化内容融合。思政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创新作业的形式,使作业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讲的内容,从而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情感体验学习。具体来说,可结合生活实践设计“情境体验类”作业。例如,在教学后,布置“社区议事厅体验”任务,让学生参与社区的业主大会或居委会协商活动中,记录议事流程、各方观点及决策结果,撰写《我的参与感悟》,体会公民参与治理的价值。教师还可以把校园运动会体现的拼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等蕴含的育人素材变成教学资源,让思政课更具情感温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创建“全方位培养”的育人环境,推进载体创新。思政课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分享环节”,鼓励学生交流实践感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双向奔赴。对于学校来说,也要深化实践育人新阵地。结合研学旅行、社区服务等活动,营造浸润式的育人氛围,打造一节“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完善“过程+发展”的评价机制,推动评价创新。将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表现纳入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体系,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责任意识、人文底蕴等品质。同时还要以“思政育人导向”为标准,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机制。重点评价活动主题的思想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价值引领的实效性,确保每项活动都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中小学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协同融合,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创新,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这种融合通过课程体系与活动主题的情感对接、实践体验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为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7-22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142.html 1 中小学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分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