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22日

以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转型的思考

□ 吴文森

数字化浪潮正深刻重塑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形态与内涵,技术创新不仅打破了时空藩篱,更在深层次上重构了文化资源的供给模式、传播路径和体验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传统的“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沉浸共创”跃迁。

在服务模式的系统性革新中,数字化首先解构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将文化服务延伸至云端。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图书馆以“多通道发布、多终端访问”为原则,构建“云端资源+实体空间”联动模式,线上自建特色文献库并引入云图有声、掌阅精选等资源,线下则设置虚拟现实(VR)技术体验区、电子瀑布流等数字阅读场景,使阅读服务突破场馆围墙,实现“全天候覆盖”。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则更进一步,通过“悦生活·星沙文旅云”等四大平台搭建“云上·五悦”智慧网络,以“悦读、悦艺、悦动、悦耀、悦游”五大主题整合资源,使较欠发达地区居民足不出户即可参与艺术培训、文化讲座,注册用户超33万人。这种全域化数字覆盖,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从“场所驱动”转向“场景驱动”。

技术赋能下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新引擎。中国电信在甘肃省博物馆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数字云展平台,游客通过AR眼镜与文物实时互动,实现“与历史对话”的虚实共生体验。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文化馆的“艺匠工坊”数字互动厅则创新推出“数字古琴”,融合实体琴台与虚拟教学功能,使零基础市民也能弹奏古曲,成为线下文化空间的网红打卡点。此类实践表明,数字技术不是冰冷工具,而是通过情景还原、交互设计,让文化遗产在参与中“活起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当代生命力。

供需关系的精准化匹配,则是数字化带来的深层变革。大数据分析使文化服务从“政府配菜”迈向“群众点单”。上海“文化云”平台汇聚全市500余个场馆信息,一年推送超12万场活动,其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清晰地揭示了区域偏好差异:浦东亲子活动火爆、松江沪剧一票难求。山东省威海市据此开设古诗词鉴赏、八段锦等特色课程,实现“资源点单化、品质丰富化”。更显著的是,全国公共文化云平台通过“赶大集”“学才艺”等功能模块,将“村晚”从区域联欢升级为全国性品牌,总浏览量达1.4亿人次。这种需求驱动的服务模式,本质是以数据为桥,弥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鸿沟。

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层面,数字化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利器。赤峰市在农村牧区推广“空中书屋”、数字电视书屋,将传统草原书屋升级为“24小时在线文化驿站”,注册用户达3.2万人,实现从“村村有书屋”到“人人有书屋”的跨越。同时,中国电信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魏庙镇民俗馆部署AI互动屏、触摸展示系统,通过实物与虚拟场景结合,让运河文化“可触可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这些案例证明,数字化并非城市的专属特权,更能在乡土深处扎根,为精神共富提供技术托举。

当前,转型之路仍面临着多重挑战。知识产权保护是核心议题之一: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常陷入侵权争议,如某公共图书馆因向读者提供馆藏图书在线全文阅读,被法院判定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文创产品开发中的“山寨”现象也屡见不鲜,“博物文创”商标侵权案警示着恶意攀附的法律风险。此外,技术应用深度不足、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数据安全管理等问题,均需制度与技术的协同破局。北京高院已探索分类施策——对构成作品的文物数据适用著作权法,非作品数据则援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这类司法实践为行业提供了重要指引。展望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将沿着“智能孪生”与“价值升维”双轨深化。

一方面,元宇宙、AI大模型等技术将催生更高级别的文化应用场景。可联合高校人工智能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开发戏曲、曲艺类数字人,运用AI 大模型训练其掌握地方戏唱腔、身段动作,打造“数字传承人”,在文旅节、线上平台进行展演。同时,构建数字人与观众的实时交互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剧目讲解、文化知识问答。如浙江越剧数字人融合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技术,实现经典剧目演绎与观众互动。

另一方面,服务的本质将进一步回归“人本导向”。可开发“文化服务智能匹配APP”,整合地方非遗活动、艺术展览、文化讲座等资源,用户通过填写兴趣标签、地理位置等信息,系统自动推送适合的活动;针对老年群体,增设语音导航与简化版界面,方便其参与文化活动。如海曙区“星海曙光”平台通过志愿活动智能匹配、师资资源向农村倾斜,彰显地方特色文化与数字载体的有机融合。数字浪潮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归根结底是以技术为舟、以人文为桨的航行。

当图书馆的典籍化为指尖流淌的数据,当“村晚”的锣鼓响彻云端,当历史文物在虚拟空间中“复活”,文化惠民的内涵正被重新书写,这既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熟的标志,更是文化强国建设中,科技与人文共舞的壮阔诗篇。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7-22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132.html 1 以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转型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