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18日

小文创撬动文旅大发展

□ 本报评论员

今年五月,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贵州代表展示的《非遗金镶宝五凤冠》立体冰箱贴、钥匙扣、刺绣立体版画、纸雕立体版画等系列文创产品引发热议。这些产品将“花溪苗绣”与“花丝镶嵌”两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创新性融合,不仅以精妙工艺惊艳全场,更以鲜明的文化符号成为贵州特色文化“破圈”的流量密码。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创产品,作为文化内核最直观的载体,肩负着传播地域文化、驱动文旅融合的重要使命。如何让文创产品成为撬动文旅发展的“杠杆”,贵州给出了答案。

文旅发展的精髓,在于将本土文化进行当代演绎,提高文创产品发展潜力。

7月11日,今年六盘水马拉松的吉祥物“刺小妮”正式公布,由他衍生的系列文创产品钥匙扣、抱枕等迅速售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设计巧妙融合自然基因与人文精神,服饰上的水城农民画图腾展现了六盘水的本土文化。为此,六盘水还特意建立了“凉都手伴”旗舰店来展示、销售本土产品。

将本土文化融入日常消费,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让优秀传统文化变得可感可及。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只能束之高阁”的偏见,让文化在与生活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文旅发展的根基,在于将本土供应链从“向外依赖”转向“向内深耕”,为文创产品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从青云市集的“七言黔”店铺的“本土设计师设计—非遗工坊生产—景区门店销售”的完整链条,到“苗姑娘”依托本土刺梨工厂、抹茶基地构建供应链,贵州正用“本土制造”的韧性替代“代工依赖”的脆弱。

有传承才能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展。通过扶持本地设计师、联结非遗传承人、搭建产销平台,让蜡染、银饰制作等非遗技艺从“家庭传承”变为“产业力量”。文创产品不再是孤立的商品,而是激活乡村振兴、带动就业的纽带,形成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旅发展的温度,在于借智慧场景营造沉浸体验,实现文创产品从“卖商品”变为“造体验”更高层级升华。

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贵州没有让文创停留在“货架交易”的传统模式,而是主动拥抱科技,用“数字赋能”为文旅体验加分。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的“贵客好礼”门店里,游客上传照片扫描茶叶NFC芯片,AI即刻生成其采茶制茶的专属视频。酱酒文化体验区内,年轻人调配时尚鸡尾酒,企业可通过小程序定制专属瓶装酒。这种态度,打破了“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刻板印象,让文创产品成为文旅消费的“情感锚点”,游客在体验中不仅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还拥有了一段与贵州山川人文深度互动的记忆,最终让“贵州印象”变为深刻的文化认同。

贵州文创产品的每一步跨越,都印证着一个道理:对文创产品的重视,本质上是对文化自信的坚守,把本土文化的基因注入产业发展的血脉,文创产品将成为文旅融合的“金钥匙”,打开文化传播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空间。

--> 2025-07-18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076.html 1 小文创撬动文旅大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