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胜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专业培养调查人才的高校而言,田野调查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意义重大,笔者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视角,对田野调查实践课程教学建设作出几点思考。
一、传统田野调查实践教学课程面临困境
20世纪初期,西方田野调查法随同人类学理论进入我国,国内形成一批以费孝通、林耀华、凌纯生等为代表的田野调查研究著名学者。他们运用西方田野调查方法对我国本土社会、经济文化进行调查,产生一系列诸如《江村经济》《金翼》《湘西苗族调查报告》等经典著作。20世纪50至8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一大批擅长田野调查研究工作的学者在国家号召下,进入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识别、社会调查等研究工作,为党中央落实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团结奠定重要基础,同时也为田野调查实践教学积累丰富经验,拓宽田野调查教学实践的新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田野调查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田野实践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有待加强。过去,田野调查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各个专业领域范围内,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线不突出。不同学科专业在自身领域内各说各话,各自寻找或放大单一民族文化个性,对几千年来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关注不够,结果导致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个性、不见共性,以微观替代整体的无意识后果,不利于高校专业调查人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2.田野实践教学师资人员学科背景相对单一,多学科交叉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田野调查一直被视为是西方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安身立命的方法,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同样将田野调查奉为看家本领和传家之宝,认为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正因如此,田野调查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无意识中将其他学科人员排斥在外,结果导致课程教学师资人员学科背景相对单一,同时也可能导致田野调查实践教学人员田野调查课程之外认知的相对局限,最终不利于多学科师资队伍知识的交叉融合,不利于高校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线,难以满足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3.田野实践教学方式有待丰富,教学资源设备亟待更新。田野调查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常将田野调查理论方法、实践指导分开进行教学。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由于受到条件局限,教学人员常以板书、多媒体、音视频等方式实现教学。若涉具体案例,还考验教师的故事叙述魅力。传统教学方式虽可最大程度保证知识理论与方法的传授,但离学生整体认知、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尚有一定距离,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情程度也受到局限。同时,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田野调查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相分离的情况,理论教学人员不一定是田野实践指导教师,田野实践指导教师并不一定是田野理论教学人员,难免形成理论难以指导实践,实践难以完善和丰富理论的尴尬局面。另外,部分高校由于受到条件限制,长年沿用老旧教学设备,相关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及时补充,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AI科技更新迭代频繁的形势下,难以满足新时代教学需求。
二、田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4年2月27日,国家民委在北京举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座谈会,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完整准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在广大高校师生中反响热烈,实效显著,对高校诸多课程产生了良好效应,对田野调查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引。
紧跟新时代迫切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主线。田野调查实践教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学校实际、专业实际和课题研究实际,教出亮点,学出实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高素质人才。不同区域、学校、专业在田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问题上,面临不同的实际困境。田野调查实践教学若想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教学主线,才能培养出拥有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高级人才,才能使各族学生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才能增进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才能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打破学科传统界限,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田野调查虽然是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安身立命之本,学术思想之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学科很难满足复杂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更多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师资加入到田野调查实践教学队伍中来,以满足高素质专业调查人才培养的需求。如在倡导文旅高度融合的今天,对某一文化景区的开发设计和宣传,不仅需要具备旅游管理、景观学、营销学等学科背景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汇聚具有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历史学和新闻学等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入,进行深入调查、讨论和宣传,方能实现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科人才培养注重田野调查实践教学,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不再局限于书斋,进入田野求证历史疑问——田野史学,艺术大师在名曲创作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田野调查。为此,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整体观和全局强的师资队伍,来实现田野调查实践教学课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显得尤为必要。
紧跟科技发展,建立田野调查智慧教学资源体系。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AI技术更新迭代,建立田野智慧教学资源体系,打造田野调查实践教学AI辅助教系统和建设田野调查虚拟仿真实验室,显得尤为必要。例如,贵州近年来为传承红色基因和长征精神,推出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红飘带”。集合了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最新科技手段,同时结合场馆空间和影像的变化,数字化全景视角呈现红军长征经典场景,让观众可身临其境地体验领悟长征伟大征程。不仅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考察,还成为全民红色教育基地的创新典范,远比传统调查、文献介绍、单一视频拍摄、物品陈列的效果要显著得多。同时,更有利于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使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由筚路蓝缕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田野调查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和改革创新要结合高校实际,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龙胜阳,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