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18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文化遗产与保护”课程改革研究

□ 肖锦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文化遗产与保护”课程改革研究,旨在通过课程改革,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升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能力,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当前,高校相关课程主要聚焦文旅融合、法律机制、社会宣传等方面,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还比较少,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目标单一、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生体验感不足,缺乏与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直接互动等问题。本文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提出“文化遗产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以期为课程优化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上通过感知文化遗产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文化遗产是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与文化遗产有关的相关公约、法律、指南等,会首先阐明文化遗产的价值。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构成了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下,“文化遗产与保护”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对历史的见证、独特审美和科学研究价值,还可通过讲述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上突出文化遗产内在的整体性

“文化遗产与保护”课程的内容设计,主要包含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体系、文化遗产的主体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世界各国及组织的保护经验等版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文化遗产与保护”的课程内容设计更为突出文化遗产内在的整体性。杨圣敏教授认为内聚型的地理环境、统一的经济基础、主张主客关系“天人合一”的整体论传统哲学观念以及多元一体的格局等,是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的泱泱大国,数千年延绵不绝的基础。内聚型、统一、多元一体、天人合一……可见,贯穿其中的是“整体性”。

整体性和真实性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公认核心原则。其中“整体性”一般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某项文化遗产的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如敦煌的石窟、壁画、彩塑以及这些物质载体背后所反映的佛经故事等,是内部有机联系的;二是文化遗产与其所在环境的整体性,如侗族大歌与其流行的核心区域黎平、从江、榕江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侗族传统的社会组织“侗款”紧密相关。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丰富整体性原则的内涵,强调文化遗产大多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侗族大歌的传统演唱场所——侗族鼓楼上的图案不仅有侗族日常农作、节庆活动的场景,亦有历代帝王图,中国知名的历史故事图。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分别以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命名,体现侗族鼓楼与中华文化精髓的内在联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侗族大歌提到侗族与相邻居住的汉族、苗族、瑶族、壮族等各族群众友好往来的故事。这些都是文化遗产整体性的体现。

在文化遗产的主体性方面,过去文化遗产的话语表述上,较多地强调文化遗产为某个民族的特有。现在应转向为中华民族共享,由某一个民族传承保护转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传承保护。中国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各民族都应珍视、保护和传承。

三、教学方法上实现案例教学与体验教学并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形、有感、有效。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场景化。

案例能够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信息,方便学生举一反三。笔者以线路型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例,分析其中中国段有22处遗迹,沿线涉及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民族,加深了农耕与游牧板块的联系,通过经济贸易、艺术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理念。当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类似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学生们便回答了“茶马古道”“玉石之路”“大运河”等。通过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答案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带领学生走入现场或开展情景模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笔者在一次课堂中将案例教学与体验教学结合如下:

1.导入(10分钟):播放《丝绸之路》纪录片片段,通过视频中画面、音乐和空间场景的变换,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时空。展示仿制品“夜光杯”,诵读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

2.贸易模拟(60分钟):模拟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商队,将和田玉运往酒泉加工成夜光杯,在长安城出售的过程进行模仿。抽取几位学生分别扮演玉门关关卡的官员、售卖夜光杯的商人,以及工匠、掌柜等角色进行互动。

3.交流分享(20分钟):角色扮演的学生分享扮演感受,如前期准备,对角色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把握。观看的学生提出建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引导分析,如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借鉴丝绸之路的经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

此外,在小班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文化遗产的现场进行教学。如青岩古镇作为国家5A级景区,是明清时期的军事和商贸重镇,为汉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共居的古镇,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融合文化要素。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青岩古镇石砌墙、万寿宫。通过石砌墙理解布依族建筑就地取材,对喀斯特地貌环境的适应性。通过历史上作为江西商会的万寿宫理解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引导学生将单个现场案例拓展到某一类型的文化遗产。

四、课程评价上鼓励团队合作,加入价值认同考核

在课程评价中鼓励团队合作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了解和学习。如以分组的形式,让4至6名学生组成小组,制作PPT进行“文化遗产促进民族交往”的案例汇报。在此过程中,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分享自身的文化体验,在分享的过程中总结中华民族内在的整体特征。如课堂上苗族、侗族、彝族等学生分享了其族源的神话故事,故事的内部特征都是认为主要人物与周边民族类似几个兄弟,分布在相邻的区域共同生活。小组讨论也是促进各民族青年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文化遗产与保护”教学中,不仅要求掌握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知识、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也十分重要。在课程的日常测试中,笔者通过“学习通”软件对120名学生发放了“你认为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并谈谈你的理由”的问卷。其中有42%的学生回答的是“龙”,25%的回答为“长城”,23%的学生回答“五星红旗”,其余还有“石榴”“牡丹”“瓷器”“黄河”等答案,其理由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此外,通过“学习通”发放问卷调查发现,超过85%的学生表示通过文化遗产课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表明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文化遗产与保护”课程是高校利用课堂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本研究探讨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文化遗产与保护”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认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重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标准,可有效提高“文化遗产与保护”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及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责任感。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已经在推进,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作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干课程,已经在一千余多所高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课程,可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肖锦汉,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 2025-07-18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073.html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文化遗产与保护”课程改革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