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倩倩
在贵州的山水之间,挑花刺绣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贵阳市云岩区区管专家张兰是贵州省锦绣计划智库专家、挑花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直致力于苗绣传承与发展,以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理念,让苗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守传统
传承技艺
张兰从小便跟随母亲学习挑花刺绣技艺,对这门传统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十岁就熟练掌握“一字纹”“逗花针”等复杂的针法,足迹几乎踏遍了贵州刺绣传承人所在的乡镇和村寨,系统掌握了传统挑花刺绣纹样和用针技巧。后来,经过多年的钻研与实践,她又熟练掌握了双针锁绣、绉绣、辫绣、丝絮贴绣等多种技法,其作品不仅针法细腻、图案精美,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为了让技艺得以传承,张兰积极投身于苗绣教学工作。她走进贵州老年大学、贵州省实验中学、青岛大学等地举办苗绣培训班,向热爱刺绣的中老年、青少年传授苗绣技艺。
“这些年,我一直从事苗绣技艺的教学工作,只有传承不断,才有发展的希望。”张兰说,至今,自己举办苗绣培训班培训逾5000人次,年龄最小的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小朋友。
在张兰的耐心教学下,许多原本对苗绣一无所知的普通人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成为苗绣传承的新生力量;在与中小学合作中,她还将苗绣课程引入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苗绣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创新融合
推动发展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张兰也深知创新对于苗绣发展的重要性。毕业于专业的设计院校,拥有扎实的设计功底和敏锐时尚触觉的她,在传承苗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与苗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时尚感和实用性的苗绣产品。
数年前,张兰创立了贵州创和服饰有限公司,以“民族元素时尚化”为核心理念,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推动苗绣与时尚元素融合,设计研发衬衫、旗袍、外套、挂画、手包等产品,达到年产10000件民族手工刺绣产品能力。公司还建立了民族民间工艺品及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化示范基地,深度挖掘多种民族绣法并运用到各种服饰中。
作为苗族挑花刺绣传承人,张兰还系统整理还原传统挑花绣服饰体系,建立500余人的绣娘团队,并设立云岩区首个苗绣产业专家工作站。
张兰对于苗绣的创新娓娓道来:“将苗绣图案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传统苗绣与时尚潮流完美融合,既保留了苗绣的独特韵味,又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以中国风为主线,旗袍为主打,专注定制20余年,通过全国各种类型的展会和舞台推广苗族挑花绣服饰文化,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抖音、百度、小红书、快手等网络平台开展传统手工艺线上推广宣传,将贵州苗绣推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这门古老的技艺。”
产业带动
助力增收
苗绣作为贵州的特色文化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2年来,张兰不仅筹备成立了贵州创和服饰有限公司,还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平友、高增、岜沙等7个民族村寨建立刺绣工作站点以及从江县民族民间工艺品及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当地群众实现“指尖上的增收”。
“前些年,云岩区帮扶从江县,在从江县多个乡村建立刺绣和蜡染人才培养基地,当地有一个岜沙苗寨,是民族风情特别浓郁的地方。在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我们成立了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创和刺绣培训基地。”张兰介绍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在产业基地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参与到苗绣生产中来,组建700余人的绣娘、染娘队伍,对5000余名农村少数民族妇女进行刺绣和蜡染培训,让她们在家就可以就近就业,有效缓解了农村妇女就业难的问题并为企业储备了刺绣人才,实现了照管家庭、就业增收。
随着苗绣产业的发展,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许多绣娘通过从事苗绣工作,不仅有了收入,还传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同时,苗绣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贵州,欣赏和购买苗绣产品,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取其精华,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于未来,张兰信心满满,她表示将继续以传承非遗技艺为己任,开展以刺绣为主题的贵州多彩文创设计,围绕黔灵猴、文昌阁、阳明祠等贵阳标志性景区、风物编制设计方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苗绣产品,不断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同时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带动更多的绣娘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