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18日

朱宏:躬耕梨园 传艺有“声”

朱宏剧照

□ 赵相康

40年前贵州省艺校的练功房里,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在反复练习“唱念做打”,汗水浸透了练功服;黔剧《天渠》舞台上,他塑造的顶天立地的黄大发形象让观众感动落泪;数十年如一日,在他和剧团的努力下,黔剧从民间走进国家大剧院,从地方戏曲晋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而他,就是黔剧守艺人——朱宏,用“坚守”书写着黔剧艺术传承的动人故事。

“院坝小明星”的华丽蜕变

在贵州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朱宏自小便与黔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宏的父亲是专业的扬琴演奏员,母亲以前是花灯团的演员,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朱宏从小就沉浸在戏曲的海洋中。

每当父母所在剧团有演出,小朱宏总是那个最积极的观众,无论是样板戏《杜鹃山》还是其他经典剧目,他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在那个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看戏成为朱宏最大的娱乐方式,也悄然在他心中种下了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之种。

朱宏不仅有着浓厚的戏曲兴趣,更展现出了过人的艺术天赋。他的音乐节奏感强,音准把握准确,嗓音条件更是十分出众。

“小时候,我经常在院子里给邻居们唱歌,父亲则在一旁用扬琴伴奏。”在邻居眼中,朱宏是大家交口称赞的“院坝小明星”,这样的场景成为朱宏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一。

13岁那年,贵州省艺校(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前身)招收黔剧班,朱宏凭借一曲黔剧小段成功吸引考官注意,顺利考入艺校,开始了专业的戏曲基本功培训。

“我读书成绩其实蛮好的,报黔剧班也是为了帮家里分担经济压力。”朱宏说,因为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巴,作为老大,父母希望他能够早点上班。

艺校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每天清晨6点起床跑步、练功,晚上还要继续练习,这样的学习安排让人望而却步,但朱宏却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

他深知,要想在戏曲舞台上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练功的过程中,朱宏多次受伤,甚至锁骨都断过,但这些伤痛并未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走戏曲这条路的决心。

经过4年的艰苦训练,朱宏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为他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刚满17岁的朱宏从黔剧班毕业,正式进入黔剧团工作。

黔剧舞台的璀璨明星

工作多年后,凭借出众的专业才能和常年累积的市场经验,朱宏从演员走上黔剧院院长的岗位,他的使命也从演好戏变成让黔剧传播传下去走更远。

2007年,朱宏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那年,他率团在央视《名段欣赏》栏目中连续录播七期黔剧经典剧目,并担任主演。这一机遇不仅让黔剧这一地域性戏曲艺术首次登上央视舞台,更极大地扩大了黔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荧屏上,朱宏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全国戏曲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朱宏表演风格独树一帜,注重语言处理上的轻、重、缓、急,追求肢体语言的准确、干净,在演唱上更是情由心生、声情并茂。从《珍珠塔》中的方卿,到《大学生村官》中的阿冬甘,再到《天渠》中的黄大发,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数十年的黔剧舞台艺术生涯中,朱宏在黔剧《珍珠塔》《秦娘美》《家庭公案》《乌卡》《团圆之后》《贞女》《大学生村官》《九驿图》《湄水长歌》《天渠》《无字丰碑》等黔剧大中小型剧目中饰演男主角,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

凭借出色表现,朱宏多次荣获中宣部、文旅部以及贵州省各类奖项,成为黔剧舞台上的璀璨明星。

朱宏深知传统戏曲艺术要与时俱进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融入黔剧表演中,使剧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引领舞台艺术审美时尚。

作为黔剧传承人,朱宏深刻理解黔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带领团队积极投入到黔剧非遗申报工作中,凭借详实的资料和清晰的阐述,成功推动了黔剧入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举措不仅为黔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更让黔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走上了更宽广的道路。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推动黔剧数字化建设,将黔剧资料收入中国非遗大数据网络,为黔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广黔剧的文艺使者

作为黔剧艺术的代表人物,朱宏多次率团代表国家出访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尼泊尔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在这些演出中,贵州省黔剧院不仅展示了黔剧的独特魅力,更通过舞台艺术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和了解。

在他的带领下,黔剧演员们的表演赢得了国外观众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赞誉,也让黔剧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黔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因此,朱宏高度重视黔剧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并与师父邹秀钟编撰了小学、初中、高中戏曲教材,为黔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他还积极收徒传艺,悉心传授黔剧艺术精髓。

作为一名艺术家,不仅要追求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更要将艺术服务于人民。因此,朱宏多年来多次率团到县市、乡镇、村寨等基层地区进行送文化下基层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到黔剧艺术的魅力。此外,他还积极组织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孩子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为黔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为传承黔剧,朱宏还常年往返于剧院和高校之间,他在中国戏曲学院、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贵州师范学院等学校担任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开展戏曲表演教学,为贵州黔剧的传承发展不遗余力。带领黔剧多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多次入选国家级展演,在全国高端平台上唱响黔剧。

此外,朱宏还带领黔剧院创办“贵州黔剧网”,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创《黔剧开心剧场》、电视戏曲情景剧《欢乐黔剧》等节目,为黔剧传播打开宣传新渠道。

纵观朱宏40年的艺术生涯,更像是一部黔剧艺术传承发展的话本。他用坚守与传承让黔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他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在黔剧艺术的传承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 2025-07-18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069.html 1 朱宏:躬耕梨园 传艺有“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