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翔
云贵高原的山风,跨越万里,拂过南太平洋的一片蔚蓝。7月7日,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白色穹顶下,一抹乡音破空而出——四十九位艺术家,将来自贵州的天籁送上世界最璀璨的艺术殿堂。侗族大歌《吃新》,数千名观众屏息静听,欢声不息。一个被大山环抱的内陆省份,此刻在万里之外的艺术殿堂上,奏响了属于自己的乐章。
“贵州特色、中国气派、世界表达。”一如省花灯剧院党总支书记、省民族乐团团长龙国洪所言,这片“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已悄然由“养在深闺人未识”迈向“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多彩贵州风》到法国巴黎展的水族马尾绣,贵州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纵横四海、照见世界。
山,孕育多彩底蕴
贵州高原,峰峦如浪,沟壑深锁,浑然一幅时光与自然合力揉皱的一张山水画卷。贵州人以山为伴,与自然、与先民、与生活之间搭建起默契的艺术呼应,在时间深处酝酿着别样的精彩。
地理学家常用“锯齿状”来描述这里的地貌。锯齿,意味着交错。这种地理形态,成就了贵州文化的“多彩形态”。
贵州,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山的屏障,使各族群众得以保存文化的原真性;而沟谷的连接,又让各族群众在特定空间中交流互鉴,各族群众在群山之间互融共居,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
山阻千里,路断万重。大山既成就了文化的本真与多彩,也阻隔了文化与外界的联系。路未通时,信息难及,交流难行。贵州,曾经是交通的“神经末梢”,也是文化的“深闺”。
修路、架桥,山裂石开,曾经阻隔贵州与外界交流的高山已不再是障碍。从秦代“五尺道”到汉朝“夜郎道”,从元朝“大兴驿站”到抗战时期的生命线“滇黔公路”,如今,沪昆高铁、黔张常铁路等便捷路网遍布全省,一万两千余座桥梁飞架,天堑变通途,更为文化艺术“出山”“出海”扫平了障碍。
于是,“出山”成为贵州的新课题。以路为脉、以桥为纽,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踏上了“出山”的长路:文旅融合定调,“四大文化工程”牵头,支起文化出山、通江达海的“四梁八柱”;率先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编制完成724个传统村落规划并挂牌保护;“村T”让风雨长廊直通国际T台,“村BA”“村超”点燃体育梦想,时尚与生活、传统与潮流在这里并肩同行……
一切美好,由山而来,又自山行远。贵州,以群山为底色,以多彩为底蕴,正从大地深处,昂首走向世界。
海,回响世界共鸣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观山湖区展馆内鼓声悠扬。“石阡说春”文化展示让中外嘉宾沉浸其中,亲手印制春贴,聆听非遗古韵。
这座与最近的海域有千里之遥的省份,却有着乘风破浪“出海”的气度,寻得文化艺术“出海”的独特路径。借绿色发展与全球文化交流的风口,贵州设立“中国·贵州海外文化驿站”,借“部省合作”入局国家级“走出去”战略;雷山苗年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优秀实践名录”;纪录片和短视频多语种上线全球主流平台,涌现30余国网友点赞“非遗情书”……
文化要“活”起来,市场是关键。贵州将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创建6个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实施5个传统工艺振兴项目,推出十大非遗主题旅游路线,开拓200余家非遗旅游体验空间;肇兴侗寨2024年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4.16万元。亮眼数据背后,是贵州文旅融合产业日益壮大的身影,也是多彩贵州文化艺术“出海”的坚实后盾。
文旅融合发展路上,贵州以真实、纯粹的本色唤起世界的心灵共振,让多彩贵州文化艺术得以进入更广阔视野。侗族大歌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民族服饰展现的文化魅力,蜡染传递的生态智慧,都超越了文化差异,直达人心深处。《多彩贵州风》《大国酒魂》等剧目,入围国家级重点项目,十数年间,足迹遍布全球四十余国,还将在德国、加拿大、泰国主流剧场亮相。黔剧《秦娘美》将亮相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贵州演艺集团近年已在海外20国演出70场——以贵州本色,赢得世界共鸣,更以精品博得满堂喝彩。
银饰在塞纳河畔折射星光,侗族大歌和声在尼罗河畔回响。每一针苗绣,每一段侗歌,既是与历史对话,也是与世界沟通。翻山越海、奔赴世界,贵州正以文化为舟,承载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愿景。
人,成就文化力量
今年6月,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之际,中国驻埃及使馆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埃及文明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对话·知音——音乐连接世界”音乐会上,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三宝侗寨的“舞乐蝉歌”乐团唱响《心心相印》《侗歌唱村超》等东方旋律,声部层叠,忽而高亢、忽而低缓,以音乐交融生动诠释文明对话之美。
“侗族大歌不是‘标本’,只有让大家觉得‘酷’,它才能更有活力。”“舞乐蝉歌”乐队主创杨想妮如是说。同样的声音,也曾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伴随五彩莲花绽放,让观众感受到雾涌云蒸的山野神韵。
在杨想妮看来,侗族大歌要真正传承下去,必须让它形成产业,产生经济价值,吸引年轻人主动参与。2024年,她与朋友合作创立非遗工作室,打造“非遗研学+文旅”模式。研学团队可以深入侗寨听大歌、体验苗绣、蜡染。“过去游客只来拍照,现在他们学唱歌、做苗绣,村民开民宿、卖手作,文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杨想妮说。
今年3月的中国国际时装周,45名贵州大山的孩童自信亮相“村T”。他们穿着融合了苗绣、蜡染、苗银等非遗精髓的民族服饰,在光影流转的舞台上,真实又生动。此后,“村T”又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还在海上丝绸之路新加坡国际时尚周获评“十大创新品牌”,在温哥华时装秀上获评“全球华人非遗文化传播奖”,让“最炫民族风”刮遍四海。
“这些民族服饰是真正的‘奢侈品’,值得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来自黔东南州凯里市的“古阿新”品牌创始人杨春林说。
随着杨春林和更多文创从业者的探索,苗绣、蜡染等贵州传统工艺“出海”之旅火热,频频亮相巴黎、米兰等国际时装周,成为高定设计师的创意宠儿。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一针”,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一线”,更是世界眼光的认可。
出海带来了名气,名气又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走进黔西市化屋村,绣娘杨艳脸上满是笑容:“现在每天都有订单,忙都忙不过来了!”她的指尖跃动,针线穿梭。这双曾经只为家人缝制衣物的手,如今为全球客户创作着时尚定制品。如今,化屋村通过扩大苗绣车间规模,开发苗绣蜡染文创产品100多种,通过电商销售,年销售额已超过200万元。在贵州,仅苗绣一项产业已成功带动约50万人实现就业增收。
文化艺术“出海”的舞台再大,归根结底是人的舞台。多彩贵州文化艺术何以“点燃”世界?是因为自始至终把群众放在故事中央,用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创新、真诚、勇气和担当,把贵州的故事,讲给世界听,也用文化的相知架起心灵的通道。
静水流深,人,才是文化最深远的力量。人,才是山川与大海之间最温暖、最坚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