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18日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个维度

□ 陈 纪 陈翔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在实践中就是要努力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促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大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从根本上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持续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先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以及促进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必须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通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注重在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最后,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健全党领导民族工作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策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持续推动各民族共同参与治理。在政治实践方面,持续推动各民族共同参与治理,是切实贯彻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共同组成了体系完备、运转有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当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政治实践方面就是要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实践,继续深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族群众更加广泛地参与治理。

为此,必须持续推动完善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商民主机制,扩大各族群众在基层事务中的参与权,从而鼓励和支持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治理。不断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民主参与平台,同时,完善线下民主参与渠道,让各族群众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治理环节。致力于增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文化宣传等实践工作,向群众介绍民主参与途径和方法,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掌握技能,增强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民族地区干部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其领导能力和治理水平,通过教育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民族政策的人才,鼓励其积极参与民族事务治理,发挥他们在推动各民族共同参与治理中的带头作用。

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重要原则,推动现代化持续平稳进步,创造经济高速发展的伟大奇迹。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其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制约。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实践方面仍需长期致力于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因此,需进一步统筹好区域协调发展,兼顾好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以对口支援、区域协同、兴边富民、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宏观政策实现东西部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在能源、劳动力、口岸等方面的优势,借助东部地区资金、管理、人才、项目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化解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区自然、文化、历史等资源,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同时,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群众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出台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各族群众自主创业;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持续推进和完善,形成支持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让各族群众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仅要让各民族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要让各民族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即不断让各民族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够为各民族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够让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文化实践方面就是要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引领各民族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统一,让各民族在共同的精神追求中携手共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当前应加大对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中华文化的保护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尤其要对传统建筑、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传承。在此基础上,鼓励各民族优秀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积极搭建优秀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宣传引导。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民族文化节、艺术展览、文化论坛等活动,鼓励民族地区在文化产业领域开展合作等方式,为民族文化展示、交流提供线下平台,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互鉴融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同时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找到滋养与创新的土壤。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民族事务研究中心)

--> 2025-07-18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064.html 1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个维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