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18日

黔南州各族青少年交流示范基地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

文化润心促团结 铸魂育人守初心

□ 本报记者 杜再江

书签、农民画、微缩景观园林、掐丝珐琅、布艺作品、纸艺作品……走进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龙里县中职校”)的“黔匠工坊”,仿佛置身于一个丰富多彩的展览馆,而这些展品正是师生共创的文创作品。

该校以非遗为底色,以教学和文创开发为核心,定期聘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参与产、学、研,将工匠精神、非遗融入课堂,教授学生刺绣、银饰等传统手工艺。

作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族青少年交流示范基地,龙里县中职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党建领航

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

龙里县中职校创建于1983年,学校占地面积420亩,在籍学生9831人,是省示范性中职校。学校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形成“党总支统筹、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学校立足职业教育特点,强化理念融合,牢固树立“大党建”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及时修订和完善学校“一章程、两清单、三制度、四机制”,推动党建“红心”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匠心”。

通过“党建+业务”双轮驱动,不断彰显“立青松品行、育大国工匠”的办学特色。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主题党日、党课宣讲、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和师生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黔韵说唱”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2019年,龙里县中职校荣获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守正创新

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这是我用了三天时间雕出来的,我拿手的就是绘画和刻刀剪纸。”龙里县中职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二年级学生王文飞,指着“黔匠工坊”里摆放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剪纸说。

“黔匠工坊”于2015年创办,最早是龙里县中职校学生的实践基地。经过多年发展,于2021年获得“黔匠工坊”称号。

“这些都是学生的作业,也是他们的作品和商品。”“黔匠工坊”负责人、该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冯涛说,学校秉承“作品即商品”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理念,师生共创文创作品。

把“作业”变成“作品”,把“作品”变成“商品”,职业教育带来的转变,正在各民族学生中衍变。

学校作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启蒙摇篮。

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里县中职校通过聘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进行刺绣、银饰、蜡染等传统手工艺培训,并开展知识讲座,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文化传承、德技并修、美育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逻辑契合性,促进传承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达到双向融合至关重要。”冯涛说。

由冯涛主持开展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产教融合背景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融入项目式教学的实践性研究》,获贵州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展现了龙里县中职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方面的实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凝心聚力

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如果没有中职时期在工坊里的学习经历,我就不会有今天这份工作。”欧良勇是龙里县中职校2020届毕业生,目前从事设计工作,平均月收入七八千元。“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中职对我影响更大,帮助我打稳基础,我读大学时才能跟得上。”

中职学校如何在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龙里县中职校的做法是,发挥学校紧邻龙里工业园区的优势,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龙里工业园区企业“一对一”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龙里县中职校坚持实践育人,遵循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规律,与龙里工业园区数百家企业共同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各民族师生共学共居、共事共乐。

学校紧跟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按照3个专业大类15个专业的政策要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从原有的10个专业调整为14个品牌专业,增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艺术设计与制作等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使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为适应发展需求,对县域150家规上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通过“引企入校、引资入校、引技入校、创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校企一体、理实一体、德技一体、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双方共享人才资源,共建工作室、实训车间实现互通,企业高管与技师入校授课并参与期末考评,学校师生前往企业学习实践,这一模式激励学生奋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度契合了新时代产教融合理念。”龙里县中职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组长陈德滔说。

作为省级示范校、优质校,目前,龙里县中职校已有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7个,产生盈利的基地6个,每年为学校教学提供800余人次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岗位。校外合作企业18家,成功创建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7个订单班、1个创新创业基地。

龙里县中职校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贡献了职教力量。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的土壤中绽放光彩,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职业教育的园地里常开长盛。

--> 2025-07-18 黔南州各族青少年交流示范基地龙里县中等职业学校——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052.html 1 文化润心促团结 铸魂育人守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