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正转向农旅融合、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等多元模式。会计学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正从传统核算向资源整合、风险管控与价值创造转型。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会计核算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会计学需立足农村经济特征,创新理论与方法,以满足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农业产业成本核算、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等现实需求。
笔者基于新时代农村经济特征,剖析会计学在农村集体经济、农业产业化、乡村治理中的应用逻辑,探讨会计理论与方法在农村场景下的创新路径,为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效能提供理论参考。
一、新时代农村经济特征与会计学应用的联系
第一,农村经济发展对会计学提出更高要求。农村集体资产兼具经营性、资源性与公共性,同时其管理具有复杂性。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难以清晰界定集体资产的产权边界。如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经营权估值,需突破“所有权属”的会计确认局限。农业生产受自然周期影响,常规的会计分期假设与农产品生产周期存在矛盾。如多年生经济作物的成本分摊,需调整传统会计期间划分规则。农村自然资源(如林地、水域)的价值计量尚无完备的标准体系,会计学常用的“历史成本法”难以反映其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动态变化,亟需加以完善。
第二,农村经济管理需求要求会计职能进一步拓展。集体资产监管方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会计学应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需建立集体资产台账、股权量化模型及收益分配机制。农业产业融合方面,农旅融合、农产品加工等业态需要采用跨产业成本核算方法,如区分农业生产与服务业的成本分摊标准。乡村治理优化方面,村级财务公开、扶贫资金监管等需求,推动着会计信息从内部使用向社会监督延伸,强化其透明度与公信力。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会计学的创新路径
第一,农村集体经济会计的机制创新。产权登记与价值计量方面,应创新建立“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的分类核算框架。例如,对农村集体林地采用“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双重计量,参考碳汇交易市场价格补充公允价值评估。股权量化与收益分配方面,在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中,可以设计“人口股+劳龄股+贡献股”的股权会计模型,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实现股权变动与分红的自动化核算,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村民,每年按股权比例分配经营性收益。
第二,村级财务监管模式创新。“三资”管理方面,应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村级财务收支全程可追溯,以杜绝村级财务报销的虚假凭证问题等。财务公开方面,制定标准化村级财务报告披露规范,将专业会计学术语转化为易于群众理解的图表化信息,如用饼图展示集体收入来源、柱状图对比各项支出占比等。
第三,农业产业化中的成本会计机制创新。针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设计分阶段成本核算模型,构建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归集,如水果种植企业将种植成本、采摘成本、冷链物流成本按产品批次归集,通过作业成本法识别高成本环节。引入农业保险数据,将自然灾害损失转化为会计成本,完善自然风险成本量化机制,如通过气象指数保险数据,在会计报表中增设“自然风险准备金”科目,平滑年度间的成本波动。结合农产品质量检测数据(如有机认证、地理标志等),健全自然风险成本量化机制,如某茶叶合作社根据茶叶农残检测结果,对不同等级产品采用差异化定价模型,并在会计核算中单独列示溢价收益。
第四,乡村治理中的会计监督机制创新。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方面,应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管理会计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建立“资金使用—效益产出”的量化评价体系。如对农村饮用水工程,通过会计数据对比建设成本与受益人口规模,评估资金使用效率。生态补偿会计核算方面,应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资金纳入专项会计核算,设置“生态资产”与“生态负债”科目,反映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变动。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会计学的创新实践
第一,完善体制机制。相关部门应牵头完善补充规定,明确会计处理规则,如农村电商的收入确认时点、成本分摊方法等。同时,高校可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中增设农村经济管理模块,通过“会计下乡”培训提升现有人员专业能力。一方面,推动高校与农村合作社、涉农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农产品成本核算、农村电商账务处理等真实业务,积累实操经验;另一方面,可设立 “农村会计人才奖学金”,对投身农村会计工作或在农村会计课题研究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在就业推荐上优先考虑,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村会计领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建设完善“农村会计云平台”,提供免费的标准化会计软件服务,降低农村会计数字化转型成本。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会计学创新,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集体资产核算体系重构、农业产业链成本优化及乡村治理会计监督强化,会计学正从单纯的核算工具转变为农村经济资源的整合者与价值创造者。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与农村经济形态的持续演进,会计学需进一步探索碳汇会计、智慧农业成本管理等前沿领域,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与管理工具。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