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17日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数字政府建设研究

□ 梅 婷

在数字化转型趋势影响全球治理格局的背景下,数字政府建设已成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引擎。协同治理理论以其“多元主体共治、资源开放共享、动态协同调适”的核心主张,为破解政府治理中的难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它揭示出:数字政府的本质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从封闭管控走向开放共治、从科层管理转向网络化协同的治理范式革命。

协同治理理论的概念界定。协同治理是一种由公共机构主导,联合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元主体,通过制度化平台进行深度对话与协商决策,合作解决单一主体无法应对的复杂公共问题的治理模式。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五个维度:主体多元性,整合异质性资源丰富多元主体;过程正式性,依托规范流程保障有序协作;目标公共性,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根本驱动力;决策共识性,通过信任构建与持续对话达成共同方案;技术赋能性,借助数字技术降低协作壁垒,为协同提供工具支撑。

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假设。该理论植根于四大相互支撑的假设:资源依赖与互补性假设指出单一主体无法独占治理所需的全部资源,需通过协同机制整合分散资源,形成“1+1>2”的系统能力;集体行动困境可突破性假设强调通过制度设计和关系建设可激励长期合作,呼应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制度性集体行动(ICA)框架聚焦跨域协作障碍,认为协同机制能有效降低协调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状况;网络化治理有效性假设主张扁平化网络结构更具环境适应性,依赖信任与社会资本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并内在蕴含协商民主的价值预设。

协同治理理论的多维价值。该理论在实践中展现四重核心价值:提升决策质量与合法性方面,多元主体汇聚分散信息与视角,减少决策盲区,共识机制增强政策社会接受度;增强政策执行效能方面,资源整合形成执行合力,参与者高认同度提升执行动力,长效合作网络保障可持续性;促进治理民主化方面,为弱势群体提供制度化参与渠道,数字技术强化透明度与多元问责;应对复杂性挑战方面,网络化结构具备敏捷响应能力,多方风险共担增强系统韧性,为气候变化等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协同治理理论以其对多元主体协作、资源共享与动态调适的核心主张,为破解数字政府建设中“数据孤岛”“服务割裂”与“公众参与不足”等关键难题提供了系统化指导。该理论强调有效治理依赖于跨越组织边界的协同网络、开放互信的资源基础以及持续优化的反馈机制。基于此,数字政府建设应着力构建以下四大核心支柱: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协同治理理论要求打破政府单一主导的传统模式,倡导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和权责共担。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这意味着政府角色需从“全能管控者”转向“平台搭建者”与“规则制定者”。具体实践中,需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开放平台及公众参与平台,为市场主体开发便民应用、社会组织对接精准服务、公民反馈政策建议提供制度化入口。同时,在重大决策中运用在线听证、大数据民意分析等工具吸纳多元意见,并创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等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构建优势互补的服务供给生态。

深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破除协同壁垒。协同治理以资源自由流动为基础,而“数据孤岛”是数字协同的最大障碍。为此,建立全国统一的政务数据元标准、接口规范及安全协议,构建互联互通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强制推动跨部门、跨层级数据按需共享。同时,依法有序开放高价值公共数据集,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进行创新应用,释放数据红利,并通过社会反馈倒逼数据质量提升。更重要的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多源异构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为跨部门协同决策、精准服务推送及风险预警提供智能支撑。

建立动态交互与持续优化机制,保障协同效能。协同治理的本质是动态迭代过程,数字技术为其实现实时精准调控提供可能。需在政务服务全链条嵌入实时评价机制,结合大数据分析办事日志与舆情信息,快速识别服务堵点与需求变化。同时,运用在线调查、政策模拟器、直播问政等工具拓宽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的渠道,提升治理回应性与合法性。关键是通过建立“感知—分析—决策—执行—反馈”闭环,基于实时数据驱动服务流程再造、政策调整与资源配置,实现敏捷响应与持续迭代优化。

强化制度规则与安全保障,夯实协同根基。有效协同依赖稳定的规则框架与可信环境。需明确界定跨主体协同中的权责边界,建立高效议事协调机制,规范数据共享流程。同步完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法律法规,为协同提供法律准绳。在技术层面,应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可信技术保障数据共享的安全可控与可追溯,构建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响应机制,筑牢协同信任基础,防范数据泄露与网络攻击风险。

数字政府的深度转型本质是一场治理范式革命,其成功依赖于构建以多元主体共治为结构基础、以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血脉支撑、以动态交互优化为运行机制、以制度规则与安全为信任保障的协同治理体系。这一框架不仅为理解数字政府提供了整合性分析视角,更揭示了技术赋能背后深刻的治理逻辑变迁,即从封闭管控走向开放共治、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适应。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2025-07-17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041.html 1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数字政府建设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