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欢欢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数字中国双重国家战略驱动下,“银发群体”如何跨越“数字鸿沟”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融入”已成为社会治理的关键议题。“银发群体”又称“银发族”,指老年人群。“银发群体”在融入数字生活中面临着各样的困境,基于此,笔者立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和数字时代的特殊背景,从家庭、社区、企业以及政策四个维度,探究构建多元主体如何协同支持,助力“银发群体”共享数字红利。
家庭反哺:构建数字反哺氛围以克服技术恐惧。在数字鸿沟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家庭场域中的“数字反哺”成为弥合技术鸿沟和缓解“银发群体”技术恐惧的重要支持机制。
据研究显示,“银发群体”技术恐惧的根源在于面对智能化设备时的认知失控感与存在焦虑,即操作界面复杂化引发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技术失控可能带来的社会脱节风险。而家庭反哺的独特性在于以血缘为纽带,通过子女对“银发群体”的“数字反哺”,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移动支付、线上预约等互动方式降低其技术恐惧心理,实质是帮助“银发群体”重建与数字社会的对话能力,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数字生活。而“银发群体”在学习中展现的技术焦虑、记忆衰退等特征,也反向促使年轻一代反思技术设计的代际包容性。这种基于家庭场域的技术传递,本质是数字时代的新型对话,既延续了传统文化中的反哺伦理,又赋予其技术维度的时代内涵,为破解“银发群体”的技术恐惧提供了情感与认知的双重支点。
社区赋能:构建银发群体融入数字生活的社会支持网络。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社会生活的当下,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逐渐成为“银发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场域。
社区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将数字技术嵌入“银发群体”的日常生活轨迹,通过场景化、情景化教学加快融入数字生活的步伐。推动社区适老化培训体系建设,即以社区为单位,将网络辅导引进老年社区、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数字化培训公益活动,增强“银发群体”触网能力和社区生活参与热情,提升社会融入程度。这种实景课堂教学,使“银发群体”在日常场景中降低对技术操作的认知隔阂。此外,社区建构公益性保护组织,培育“银发辅导员”队伍,在包容和充满鼓励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接触数字技术的顾虑。以接地气的“数字反哺”替代传统代际反哺模式,打造多元化的教育平台,为“银发群体”提供学习数字技术的机会。
然而,资源整合能力有限、“银发群体”学习需求差异大,限制社区赋能最大化,未来需推进探索智慧型社区建设步伐,通过数字技术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同时鼓励社区、家庭、高校间的多主体合作,搭建社会支持体系,使社区真正成为“银发群体”共享数字红利的温暖港湾。
科技向善:推动产品“深度适老化”改造,营造老年友好环境。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耦合的当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需要将伦理关怀和人文关怀理念嵌入产品生产理念中,推进产品向“深度适老化”迭代更新。
在交互操作层面,通过语音识别、触控反馈等技术手段,将复杂操作简化为符合“银发群体”认知习惯的“直觉式交互”;在内容生态层面,强化算法机制,重塑信息分发机制,以用户精准画像实现精准推送和拦截风险。关键要加速适老化产品升级,鼓励市场开发针对“银发群体”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加强人性化设计,提升“银发群体”新技术适用性,确保产品适老化精准落地。科技向善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全链条适老生态圈,使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设备不再是代际隔阂的符号,成为联结“银发群体”融入数字生活的情感纽带,最终实现技术红利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抵达,在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之间构建动态平衡,最终形成“技术适配—需求满足—价值共创”的良性循环。
政策托底:制度保障构建全民数字包容社会。“银发群体”融入数字生活离不开政策托底,它是构建全民数字包容社会的重要基石。
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需在制度、技术、资源间协调三方以构建适老化转型的治理框架。在制度供给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涵盖技术标准、评估体系与激励相容的立体化规范系统,既需细化适老化改造的技术参数与适老化认证流程,更要构建涵盖用户满意度、功能可达性、风险可控性的多项评估指标,以政策红利引导市场形成可持续的适老化投入机制。在技术治理层面,政府部门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弥补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差异,确保网络覆盖和数字服务的可及性。除此之外,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银发群体”在数字包容社会中积极接轨数字生活。在资源保障层面,新型城镇的规划理应部署智能终端和数字基建,通过公私合作、政企合作等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构建全民数字包容社会。最终,通过制度、技术、资源三重联动,推动“深度适老化”社会的到来,在数字中国战略框架下实现“银发群体”共享数字红利。
推进“银发群体”融入数字生活,既是人文关怀和技术理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我国积极老龄化政策协同的反射。“银发群体”融入数字生活当前呈现积极的趋势,但依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家庭场域的数字反哺,以情感联结消解技术隔阂;社区场景化赋能重构技术认知;科技企业的适老化改造在商业逻辑中嵌入伦理自觉;政策体系的托底保障,以制度守护数字公平,保证数字包容。唯有搭建“家庭—社区—企业—政府”四维协同的支持网络,推动“技术适老”向“社会适老”的过渡,才能实现数字红利普惠每一群体,使技术成为增进老年人福祉、重构社会联结的有效工具。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命题,更是构建全民数字包容社会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