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17日

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及实践探索

□ 张嘉琪

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学生培养目标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关键任务。思政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核心途径,需要与工匠精神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分析二者结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有助于探索更具实效性的高职思政教育模式,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个体发展角度看,工匠精神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培养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的品质,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从而提升其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从教育目标层面看,工匠精神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实践导向的载体,使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职业需求,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社会服务维度看,倡导工匠精神顺应了产业迭代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既能在社会层面树立尊重劳动、珍视技艺的鲜明导向,又能促进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对接并服务于经济社会进步。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不仅能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还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具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支撑。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具有以下实践路径。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工匠精神教育模块。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系统,形成层次清晰、内容连贯的育人模块;在思政课程层面,可以专门设立相关主题单元,结合行业案例、劳模事迹等素材,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可通过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将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要求融入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开发校本教材或数字化资源,整合企业真实案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强化校企协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高职院校应深化校企合作,依托企业资源构建工匠精神实践教育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或优秀工匠担任校外导师,利用讲座分享、实操指导等方式,将职业阅历与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传递给学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真实的生产任务,在岗位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此外,可与企业共建“工匠班”或现代学徒制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严谨、专注、创新的职业素养。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使工匠精神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职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力。同时,高职院校可联合企业开发“工匠精神实践课程包”,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情境中体验工匠精神的落地应用。例如,在机械加工专业中,可设置“精密零件制作”项目,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反复打磨工艺,直至达到行业标准;在服务类专业中,可通过“客户满意度提升计划”训练学生的细致服务意识。这种深度协同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工匠精神培育氛围。高职院校应通过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发扬工匠精神。例如,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在比拼中追求卓越;开展“工匠进校园”活动,邀请劳模、技术能手分享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利用宣传栏、校园媒体等渠道,传播工匠故事,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同时,结合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促使学生自发将工匠精神转化为个人日常行为的参照标准,借由深度的文化熏陶,将其锻造为校园文化精神的内在基石,从而有效促进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塑造。

创新教学方法,深化工匠精神认知体验。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情境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例如,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在“故障排查”“精密加工”等虚拟任务中感受细节决定成败的职业要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以“工匠大师工作室”为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培养其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此外,可引入“翻转课堂”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调研行业标杆企业的质量标准案例,在课堂中通过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探讨工匠精神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从而增强理论学习的实践关联性。这类方法不仅能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向灌输局限,还能通过情感共鸣与思维碰撞,帮助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为个人职业信仰。

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工匠精神长效践行。构建科学的多维评价体系是保障工匠精神教育落地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需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设立“技能创新学分”“职业操守档案”等量化指标,对学生在实训、实习中表现出的专注度、创新性、质量意识等进行动态记录。同时,引入企业评价维度,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学生职业素养考核,通过“校企双评”机制反馈工匠精神培养成效。此外,可建立“工匠精神践行榜样”评选制度,对在技能竞赛、专利研发、服务社会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并通过事迹宣讲强化示范效应。这种评价机制既能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又能形成“教学—实践—反馈”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作者单位:唐山市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

--> 2025-07-17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039.html 1 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及实践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