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17日

小场地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创新实践

——以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七幼儿园为例

□ 龚张明 程光慧 卢 婷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体能锻炼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七幼儿园在近两年基于小场地体育活动创新的实践中,通过破平面布局、破立体空间、破传统设计、破固化思维,创适宜空间、创活动设计、创游戏玩法、创整体融合、创思维模式的“四破五创”实践策略,助力有场地困扰的体育活动向着适幼化的状态发展。

一、现状分析

幼儿园体育课程实践中,教师体育素养、课程设置、运动环境是影响活动开展的三大因素。但基于小场地幼儿园,运动环境则是最大的困境。主要受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项目设置受阻:由于场地狭小,占地面积大的体育项目无法开展,项目设置存在小、单一或缺项等问题。

材料选择运用受限:小场地幼儿园运动材料的选择大多聚焦于体积小的器材,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材料满足幼儿器械需求、运动需求。

活动设计实施受限:针对孩子人数相对过多而活动场地相对过小的情况,教师在设计时会选择单一且简单活动,不能很好地在有限的空间内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

基于小场地幼儿园以上现状,突破幼儿园场地之困,将场地、材料和体育活动向着适幼化的状态发展,力创儿童友好型的运动环境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四破”破除困境

突破平面布局。其一,化零为整,整体规划,盘活分散场地。打破原有分割而又独立的场地规划思路,基于幼儿发展需求和年龄特点,以及场地的教育性、安全性、功能性,将场地看成一个整体,构建运动场地的整体框架。幼儿园的两个园区运用了直线打通、长路径连通、多路径联合的策略,在连接操场之间的廊道和大厅设置适宜的体育项目,把操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可循环、可轮换的运动场域。这样既丰富了项目设置,满足活动均衡,同时又将幼儿分流到各运动点,增加了活动的安全性。

其二,以类划分,强化功能,形成体育功能区。园区二以“类”为单位划分体育场地,设置篮球场、手球场、体育材料游戏区,以功能将场地分区,并辅之以环境和材料引导,区域之间分工明确。不仅保障幼儿园体能运动的有序开展,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同时也能引导幼儿有主题、有目标地开展体育锻炼。

突破立体空间。其一,明晰路线、分割空间、开展层级锻炼。园区一运用操场之间的地势差,巧妙运用长廊、楼道、水泥滑梯、操场及操场之间的过渡地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规划出三条晨间锻炼跑步路线,晨间锻炼互不干扰。首先,路线之间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具有层次性,较好做到适幼化。小班多在操场进行内部循环,路线短,地面平坦。相对小班,中班的距离较远,路面多样、路线较长。大班则地质多样、路线曲折,障碍较多,锻炼更有难度,更能满足大班孩子的挑战需求,激发其运动内驱力。其次,路线与项目相融合,增加晨间锻炼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在跑步的路线中,中班和大班加入了其他的体育项目,丰富晨间锻炼的内容,改善枯燥的跑步运动。

其二,纵向开发,斜坡多用,补足弱势项目。根据体测结果显示,两个园区的幼儿上肢力量发展较弱。为解决这一问题,两个园区充分运用场地特点。其中,园区一利用操场之间的高度差,设置了系列攀爬项目。园区二则利用墙面,设置篮球等投掷类项目。同时,还运用了树与树之间的距离,设置链接功能。在树之间连接绳索,开展单绳平衡走、悬垂走等运动项目。经过两次的体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园区一的投掷平均分从59.76上升到63.28。园区二握力平均分由69.12上升到72.21。数据明显上升,幼儿体能发展成效明显。

突破传统设计。其一,巧用“边角料”,善用地势地形,拓展场地价值。首先,两个园区场地不规则,存在很多被忽视和闲置的“边角料”空间,这些空间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场地的使用价值。园区一充分挖掘高空长廊下层空间,增设悬垂、平衡项目;运用长廊的坡度,设置滑道;在操场利用墙壁浮雕图案,设置攀爬项目,发展幼儿体能。其次,创设多样地质环境。园区二将原有闲置的斜坡,铺上草皮,投放滑草板,供幼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在拓展运动场地面积的同时还丰富了体育项目设置,增加了场地的教育价值。

其二,打破传统模式,创新体能大循环设置。园区一改原有体能大循环固有的环状设置项目的方式,化面为点,点状设项,改变原有边缘挤、中间空的状况。充分利用每一寸场地来设置项目,不仅有丰富的项目供幼儿自主选择,同时有效分流,减少幼儿消极等待,保证幼儿有效锻炼时间。

突破固化思维。其一,小步递进,儿童为本,从运动预设逐渐走向自主。在体育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将幼儿整体锻炼目标分解到班级学期、周锻炼计划目标,逐步引导幼儿达成。同时,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想法,并积极提供支持。以园区二晨间体能锻炼为例:幼儿自己规划锻炼项目,积极体验活动过程,活动后进行评价,和老师共同商讨下一步的调整方案。儿童发起,儿童决定,整个过程彰显着儿童为本。

其二,领域整合,综合发展,从单一运动技能练习向全儿童进阶。将体育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如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数学思维等方式设置和布局项目。将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认知发展情感、社交能力融合,打造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全儿童样态。

在不断突破场地困境的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儿童的运动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如果期望幼儿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只突破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阶,创新地开发和运用运动环境。

三、以“四创”创新实践

创新适宜空间。其一,错峰开展,场地轮换,提供运动物质环境保障。园区二是典型的小场地幼儿园,现有运动场地无法满足全园幼儿同时开展体育活动。因此,采取了错峰开展体育活动的方式,将幼儿分批次、分时段地开展体育活动,即将室外体育活动、自主活动与室内区域活动错峰开展。如小班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时,中班幼儿开展室内区域活动,大班幼儿开展室外自主活动。为解决雨天室内运动的困局,两个园区将睡房、教室、走廊、楼梯进行联动。融入幼儿体能发展目标,就地取材,运用桌椅等设置运动项目,保证幼儿的运动场地、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为幼儿的体能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保障。

其二,文化引领,深化内涵,打造运动精神环境。基于美国心理学家雷伯提出的“内隐学习”的重要性,即提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外显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内隐学习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两个园区积极打造园所运动文化环境,教师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在体能活动中创设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开展亲子运动会。从园所、教师、幼儿、家长等多主体、多维度树立共同的运动理念,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理解运动精神的内涵。通过家园运动氛围营造、榜样示范、亲子活动的开展,积极打造正向引导幼儿运动的氛围,以期通过运动精神氛围塑造幼儿的运动品质。

创新活动设计。其一,游戏助力,活动开展更加游戏化。在体育活动开展中,活动设计从单一技能教授逐步转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实际样态,以及老师自身素养,将运动目标分解到活动各个环节,活动开展方式更加适幼化。以集中教学课例《袋鼠摇摇摇》为例:教师在活动开展中,以闯关的游戏形式,将跳绳活动目标分解到热身和各个环节,有层次地推进活动,这样的活动组织方式更适宜幼儿。

其二,引入传统,活动内容逐渐丰富。园区一、二在体育活动设计中,逐渐引入民间体育游戏,不断丰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如跳皮筋、丢沙包、滚铁环等。这些活动既锻炼幼儿的基本动作,又让体育活动更加有趣,吸引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创新游戏玩法。其一,一物多玩,物尽其用,挖掘器械使用价值。幼儿园的体育器械种类和数量有限,又同时受到场地的限制,无法使用太多体积大的体育器械。用一物多玩的思想引领,通过教研带动、竞赛加持、培训助力等形式帮助教师打开运动器械的使用思路,大力创新体育器材的玩法,使器械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实现体育器械的多形式运用。

其二,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激发幼儿运动兴趣。在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两个园区都进行了体育活动的情境创设,如园区一的“超级英雄训练营”(体能大循环),孩子们在训练营中接受一系列的体能挑战,如蜘蛛侠爬墙(攀爬墙)、超人飞行(翻越迷宫)、超人飞行(障碍跑);园区二的丛林探险家,孩子们扮演探险家,穿越神秘的森林,寻找隐藏的宝藏。在活动中设置障碍,如爬过草坡、钻过密林(设置低矮的障碍物)等。这样的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参与意愿,促进幼儿体能发展。

创新整体融合。其一,场地融合,拓展幼儿园运动场地。园区一结合幼儿园课程实践,与社区体育俱乐部联合,将体育社团和体育游戏场地搬到社区运动场,将运动场地从园内拓展到园外,逐渐形成“1+2+N”体教融合创新工作模式,探索体育课程实施的新路径。

其二,师资融合,幼儿教师同步提升。在体育社团开展时,社区体育俱乐部会向社团输送专业教练开展活动,让幼儿习得专业且规范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俱乐部会根据园区需求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整体提升教师的体育素养。

其三,教师智慧融合,场地和材料适配。在“四破五创”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不断改善场地、材料、项目,不断将空间和材料设置配比合理化。在班级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出现了大量基于场地、材料调试运用的案例。

创新思维模式。其一,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儿童友好运动环境逐渐形成。在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开始关注幼儿的需求和兴趣,理解幼儿的发展。教师从传统的技能教授者演变为资源的提供者和活动的支持者,让儿童权利在运动环境中得到行使,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潜能,为幼儿创造一个适宜友好的运动环境。

其二,资源支撑,评价助力,整体课程观逐步架构。基于课程实施,整合社区资源,满足幼儿的不同运动需求,激发幼儿运动兴趣和潜能。教师从单一教授不断向前问经验、向中问过程、向后问成效,基于幼儿经验、注重学习过程、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多维度追踪体育活动成效,寻根溯源,不断改善课程,促进幼儿身体均衡发展。

四、发展成效

幼儿层面。其一,幼儿的体能发展呈上升趋势,弱势项目有大幅提升,幼儿体能均衡发展得以逐步实现。根据贵州省儿童健康监测结果与幼儿园体测数据显示:园区一立定跳远的平均分由79.85上升到81.05,投掷平均分从59.76上升到63.28。园区二的立定跳远平均分由72.56上升到79.37,15米障碍跑平均分由79.19上升到85.89。握力平均分由69.12上升到72.21,数值明显上升,幼儿体能发展成效明显。

其二,乐于参与体育活动赛事,技能规范获肯定。在2024年,幼儿积极参加赛事,获区级手球比赛二等奖、市级手球操比赛二等奖、省级体操比赛三等奖。

教师层面。其一,教师观念改变,儿童友好在体能环境与体能活动中逐渐落实。教师在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从关注技能习得逐步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如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尊重儿童的想法,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过程体验感及活动开展成效,老师们逐渐运用多种方式评价体育活动开展的成效。

其二,教师体育素养在提升,整体课程观逐步形成。通过课程引领、培训加持、持续学习、实践反思、资源助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从单一的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逐渐转变为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综合、完整推进课程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课程层面。其一,逐渐凸显幼儿主体性,从预设逐渐走向自主。将幼儿放在体育课程实施的中心,坚持以适宜幼儿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创设活动场景,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吸引孩子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提升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体验感。其二,从基础运动技能向更高层次的运动能力发展。课程推进过程中,依托课程审议,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创新活动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体育素养提升,动态调整课程。将课程从1.0进阶到4.0版本,这是一个逐步将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观念落地实施的过程,也是幼儿从基础技能习得向运动能力发展的演化进程。

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七幼儿园的 “四破五创” 实践,为小场地幼儿园体育活动破局提供了生动范例。通过空间重构、思维创新与模式探索,不仅让有限的场地焕发出无限的教育价值,更推动幼儿体能均衡发展、教师素养提升与课程动态进阶。这种以儿童为本的探索,印证了适幼化体育环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深远意义,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作者单位: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七幼儿园)

--> 2025-07-17 ——以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七幼儿园为例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8034.html 1 小场地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创新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