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谌贵璇
今年6月,当不少同学仍在为求职奔波时,贵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25届毕业生徐浪,已在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的工位上忙碌了。谈及提前锁定工作的“秘诀”,他归功于一段特殊经历:“选修智能建造微专业让我掌握了无人机测绘、3D激光扫描等硬核技能,实习时就能独当一面!”
徐浪口中的“微专业”,是贵州理工学院于2023年11月在全省率先推出的智能建造微专业。短短一年半,这个仅有33名首届学生的“小”专业,就业实现“大”突破:多人提前签约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中电建水电六局等大型企业,12人通过硕士入学考试国家线,30%的学生同步考取工程质量检测考核合格证等职业证书。
精准育人
瞄准产业需求
“传统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毕业生能力与岗位要求存在‘温差’。”面对建筑行业智能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力不从心,贵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贺明卫道出了开设微专业的初衷,就是要深化人才与企业岗位能力的契合度。
2023年11月,贵州理工学院“智能建造微专业”正式开课,直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课程体系大刀阔斧革新,在保留土木核心课程基础上,新增三大类课程模块:智能技术基础、工程实践应用、管理信息化,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参数化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建筑机器人》《智慧测量技术》等专创融合课程。通过12学分、6门课程的紧凑设置,实现“传统技能+智能技术”的双轨并行。
“微专业在深度和实操上远超校本课程。”项目负责人卢云老师指出。对此,徐浪深有体会,他表示,微专业让学用不再脱节,无人机测绘、3D激光扫描这些真本事,让他在实习中驾轻就熟,赢得单位认可。
校企协同
共育实战能力
智能建造微专业的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围墙。每周二、四、六晚上及部分周末,成为学员们的“充电”黄金时段。
“有时讲到晚上十点半,学生们还追着提问,学习的热情很高。为把真本事教给小师弟、小师妹们,课后开直播答疑是常事。”微专业产业导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王耀深有感触。作为2017届的校友,他受邀回校教授BIM技术等实用课程。在他看来,微专业最大的价值在于解决了“学生不会,企业从头培训”的困局。
微专业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校企育人共同体。中建科技、北京盈建科等企业深度参与共建“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工程师在师资团队中占比超60%。土木工程学院还邀请行业资深专家蒋廖、黄彦森等驻校授课,带来《AI2.0》《智慧韧性城市运维》等前沿专题报告。
在这里,学生的成长在真实战场展开,通过参与贵州理工学院新校区、小关特大桥三维实景建模,跟随中铁二院进行铁路病害检测现场勘查,制作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纪堂村三维实景数据,被企业转化为“数字孪生侗寨实景模拟平台”。
实践出真知,微专业学员逐渐成长为学科竞赛主力军。去年,土木工程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BIM毕业设计大赛等平台斩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27项,获奖学生达96人次。
“微专业的学习经历,让我们学用不脱节,面对求职心里更有底。”学生杨天红说。
范式价值
小切口大变革
面对“微专业是否是速成班”的疑问,卢云回应:“微专业的选修以兴趣与能力为前提,授课时间也不挤占校本课程,虽学时紧凑,但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种轻量化改革降低试错成本,为传统工科转型探路。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正构建起可持续的育人生态。
这场始于33人的微专业试验,以“精准嫁接新技术、深度融合产业链”的方式,让传统工科老树发新枝。微专业这个“小切口”,正引发贵州理工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层变革。
目前,智能建造微专业已升级至2.0版本,选修学生人数达到124人,专业拓展为6个,采用“4门课程+1项毕业设计”的紧凑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硬实力。
“‘智能建造’微专业的尝试,就是培养‘会编程的工程师、懂工程的程序员’,这也是新工科改革的核心要义。”贵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彭勇一语点明这场“微”变革背后的深远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