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侗族乡以深耕民族文化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为核心,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保护和传统村落活化利用路径,推动传统村落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中国传统村落”名片,走出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瓦寨组位于万山区黄道民族乡东南部,隶属丹阳村,共96户413人,是黄道民族乡生态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村寨,也是万山区2023年建设的特色小寨。2011年以来,瓦寨先后被评为“贵州魅力侗寨”和“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凝传统文化之魂,塑造村寨和合之美。一是汇聚力量,修缮保护传统建筑。瓦寨组现有民族传统建筑65栋,“房龄”最长的有上百年,最短的也有70年的历史。黄道民族乡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做好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工作,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对村寨传统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修复的风雨桥、钟鼓楼和具有侗寨特色的吊脚楼已成为瓦寨组传统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完成了65栋房屋外立面改造和捡瓦,硬化道路238米,实施道路绿化374米。二是凝聚人心,传承保护“鼟锣”非遗。瓦寨组既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鼟锣”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傩文化“傩堂戏”的留存延续之地。黄道民族乡一直致力于“鼟锣”“傩堂戏”等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广泛开展“鼟锣”相关活动,多形式、多途径推进“鼟锣”文化遗产大众化。在瓦寨组成立民间艺术团体传承推广非遗文化,每年演出30余场次。瓦寨组近日举办的“侗乡春社”暨全民融合系列活动,展“鼟锣”风采,品侗歌天籁,500余名村民与游客在魅力村寨共度节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族特色文化。
强传统村落之功,提升村寨宜居之美。一是久久为功,扮靓村寨美丽“颜值”。秉持着“人人参与”的原则,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结合瓦寨组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等情况,对村寨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提升居住舒适性、生产便利性和公共服务可及性。同时,按照“两清两改两治理”要求,积极争取项目开展清理房前屋后、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治理污水、治理垃圾等工作,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进行提质改造。2023年在瓦寨组改厕8户;2024年投入70万元在丹阳村实施污水治理项目,铺设排污管道1200米,对河道进行清淤作业,并设立垃圾转运点定时清运垃圾,确保村寨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二是井井有条,抓好村寨管理保护。为让瓦寨组有序发展,该民族乡从加强村寨建房管理入手,强化特色小寨民居建设面积和风貌管控,不断提升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品质。按照“建房必审批、施工必挂牌、违建必拆除”的原则,建立健全乡镇专管员、村级协管员、组级信息员三级监管机制,实现建房用地全过程监管。近年来,该民族乡劝导制止瓦寨组违规建房20余次。
赋产业发展之能,彰显村寨宜业之美。一是聚焦香柚种植,产业发展“动力足”。围绕推广“龙头企业+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党政带动、企业促动、村社推动、党群互动统筹推进香柚产业升级、产品提质,持续打响黄道(香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字号招牌。近年来,该民族乡利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等资金300余万元在瓦寨组发展香柚种植370亩;2024年“我为家乡捐棵树·同心共建春晖林”省级示范活动在瓦寨组举行,共栽种香柚树苗2500株。二是聚焦产业带动,群众收获“致富果”。瓦寨组抓住全乡大力发展香柚种植产业这一契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香柚,每年流转土地获得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金,群众通过务工获得每天80元的务工薪金,村集体经济发展香柚产业带动脱贫户8户25人每年300-2000元不等的分红收入,通过香柚产业让瓦寨组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