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抓思想引领、文化传承、事务治理,深入开展城市民族工作试点社区和互嵌式示范社区建设,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进建设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取得成效。
抓思想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相结合,在社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墙,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社区建设。深入移民社区开展“双语宣讲”活动和“推普兴乡”行动,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繁荣民族文化、帮助各族群众增加收入、提高技能、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共建美好家园。2024年以来,已在社区完成推普兴乡培训6期,覆盖群众305余人,开通双语广播点1个,开展“百场双语大宣讲”3场次;共打造省级互嵌式示范社区8个,州级示范社区7个;获命名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2个(都匀市龙潭社区、惠水县新民社区);2024年,获得省级资金20万元重点打造示范社区2个。
抓文化传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唱响黔南“好花红”民族绚歌,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四月八”“六月六”“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歌舞表演、包粽子、猜谜语、唱山歌、知识答题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举办黔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丰富社区各族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浓厚氛围。指导社区用好用足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扶持社区民贸民品企业发展壮大。指导建设一批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五个体系”建设,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自身优势民族传统手工艺如马尾绣、枫香染等产业发展和手工艺技能培训。2024年,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苗绣”“贵银”等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示范点6家。争取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万元实施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示范项目3个,促进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族群众流动融居,吸引全国各地的企业和群众到黔南州兴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黔南州各族群众到州外省外就业创业。三都水族自治县在上海成立稳岗就业中心,在江苏常州、浙江安吉等地设立联络服务部,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推动各族群众近7万人在长三角就业创业并顺利融入当地生产生活,谱写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新篇章。
抓事务治理,构建互嵌式结构社区环境。以“红石榴+”行动为抓手,采取建立一个机制、建设一个阵地、开展一系列活动、选树一批典型、发展一个项目的“五个一”建设内容,构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良好社区环境。扎实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在人口规模较大的社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宣传阵地,利用社区功能布局特点,“融法于景”“融法于房”,彰显社区特色的同时,也成为了社区的文化景观。把法治宣传与黔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相结合,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和法治宣传,引导群众知法懂法,增进“五个认同”,切实提升各民族群众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为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打下坚实基础。实施“新风行动”,抓好民族团结食堂建设,共投入286万元在社区建设民族团结食堂14个,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