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7月10日

入选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的雷山县——

“前店后厂”模式蹚出共同现代化新路径

□ 本报记者 杜再江

入夏以来,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游人如织。位于景区核心地段的雷公山白茶店里,店长李才梅正忙着迎来送往。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店面,每天营业额最低有2000多元,旅游旺季6000元左右是常事。

距离西江近百公里的达地水族乡白茶基地,春茶采摘已告一段落。雷山县全都茶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钱芳正忙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将雷公山上盛产的白茶销往全国各地。全都茶业的发展,是雷山县探索“前店后厂”模式的生动实践。

2025年初,雷山县成功入选国家民委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近年来,雷山县依托西江千户苗寨等龙头景区资源优势,探索出以景区为“前店”,多元产业服务为“后厂”的“前店后厂”模式,将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汇聚一体,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构建起村村联合、村企合作、村社共建抱团的运行机制,做足产业链协同配套,为各族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有力推动雷山县共同现代化建设。2024年,雷山县接待游客1300.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4.76亿元。

“前店”揽客

激活旅游经济新引擎

西江千户苗寨,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雷山县当之无愧的“前店”招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恢宏。每当夜幕降临,千户灯火齐明,宛如繁星坠落人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用美丽回答一切!”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如此描述他看到的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走进苗寨,热闹非凡。街边店铺琳琅满目,特色的银饰店、刺绣坊、蜡染店一家挨着一家。银饰店内,精美的银冠、银项圈、银耳环在灯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游客们纷纷驻足挑选;刺绣坊中,绣娘们飞针走线,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苗绣作品让游客们惊叹不已,忍不住购买收藏。除了特色商品店,各类小吃摊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酸汤鱼、苗家糍粑、米豆腐等美食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以前,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从发展旅游,特别是西江千户苗寨‘火了’以后,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江千户苗寨的村民李大哥感慨地说。如今,李大哥在自家的吊脚楼里开起了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每年的收入相当可观。像李大哥这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在雷山县还有很多,他们依托景区优势,通过经营民宿、餐饮、零售等,实现增收致富。

为提升“前店”的吸引力,雷山县不断加大对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拓宽景区道路,改善交通条件;加强景区的环境卫生整治,让游客有一个舒适的游览环境。同时,雷山县还不断丰富景区的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出大型歌舞表演《美丽西江》、大型实景苗族歌舞诗剧《仰欧桑》等,将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元素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欣赏歌舞的同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此外,还举办吃新节、苗年等传统节日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事实上,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只是“前店”的“店长”。雷山县围绕西江千户苗寨,辐射带动郎德镇、县城区、大塘镇、雷公山等重点区域以及龙塘、郎德、乌东、格头等重点旅游村寨,加强宣传推介,将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游客引流到全县各乡镇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观光消费,有效破解西江景区热,县城及周边冷的问题,实现区域联动、全域发展。

“前店”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后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统计,2024年,西江景区接待游客52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5亿元。郎德景区接待游客18.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5亿元。

“后厂”发力

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

距离西江千户苗寨几十公里外的达地水族乡,是雷山县“后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达地水族乡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景区提供优质的食材和农特产品。

“以前我们养殖本地鸡、稻花鱼等量小还不好卖,现在通过‘前店后厂’的联建模式,只要种得出、养得好就不愁卖。”达地水族乡乌空村养殖户潘兴发一脸喜色地说。眼下,正是该村肉鸡集中出栏期,农户们正忙着将一筐筐肉鸡装车,准备统一配送到“蒸领鲜”餐饮店。

2023年以来,雷山县坚持用好东西部协作资源,探索“‘蒸领鲜’+联村党委”前店后厂式“飞地经济”,搭建以强带弱、多村联建的发展平台,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点燃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前店”搭建坚持粤黔联动,引进优质餐饮企业广东珠海优食坊餐饮集团有限公司到雷山县投资兴业,启动实施“蒸领鲜开百店、助千村、兴万户”工程,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建成蒸领鲜乡村振兴示范店,探索“顺德厨艺+雷山特色生态食材”餐饮产业,发布《黔菜粤做雷山食谱》,推动餐饮资源向雷山偏远乡村转移,并在店内展示、售卖雷山原生态产品,助力乡村生态产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已建成西江千户苗寨蒸领鲜餐饮店1746平方米,餐位300个,农特产品展示摊位6个,日均接待200人以上,日平均流水2—3万元,聘用雷山籍各族群众21人,每月保底工资4000元。

雷山县积极推进“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旅游市场+餐饮门店”模式,精准对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消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当地群众瞄准景区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深入实施种养产业,着力让群众在景区产业链上持续增收。2024年,雷山县天麻种植面积3.39万亩,累计产量1793.27吨,产值1.4亿元;全县茶叶产量6888.96吨,产值3.41亿元。

为促进“后厂”运作更加有力有效,雷山县制定印发了《关于组建联村党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方案》,按照“地域相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将达地水族乡乌空、也蒙、排老、达地、小乌和达勒等村党组织联合起来,成立达地生态产业发展联村党委,明确“资源联供、产业联招、资金联助、项目联帮、利益联享”职责。与“蒸领鲜”公司、雷山县供应链公司等签订订单,落实订单式生产,定向采购合作村生态食材、生态预制菜。

“联村党委让我们找到了一条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从村来说,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从农户来说,就近务工增加了收入,这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村党委副书记杨州深有感触。

为带动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雷山县建立“保底+股份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明确保底分红资金为20万元,活用收益持续拓宽联村党委食材供应链渠道,逐步推进全食材、全品类的餐饮食材供应链建设,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联村党委向结对企业供应价值190万余元的茶叶、小黄牛等农特产品,带动500户农户参与种养殖产业。

在“前店后厂”模式的带动下,雷山县的村集体经济迎来了跨越式发展。2024年,全县15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其中20—50万元128个、50—100万元22个、100万元以上4个,总资产达15.82亿元。

协同发展

奏响共同现代化新乐章

夏日里的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蒸领鲜”餐饮店内,一道道用达地水族乡生态食材烹制的特色菜肴香气四溢,吸引众多游客进店品尝。这家店不仅是景区美食的新地标,更是雷山县以“联村党委”模式深化村集体经济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蒸领鲜’跟雷山县达地水族乡‘联村党委’合作,采取‘前店后厂’模式,把‘联村党委’整合起来的食材输送到我们‘蒸领鲜’,他们都是按我们的要求、品质来进行种养殖,把这些优质的食材提供给游客。”贵州雷山蒸领鲜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赖伟光表示,游客反馈一是食材好,二是烹饪方法好,大家都非常喜欢,尤其是沿海一带的游客。

在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破解村庄发展的“小散弱”难题?

雷山县创新推出的“联村党委”模式,正让昔日的“单打独斗”变为“抱团振兴”。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动、治理联抓,多个村寨打破行政壁垒,攥指成拳,共同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在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现代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是关键。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振兴”,雷山县的“联村党委”模式,通过建立农特产品供应链销售桥梁,按照“前店后厂”发展思路,发展订单式“农业”,实现党组织带群众、东部带西部、公司带经济、景区带乡村。2024年11月,联村党委由4个村增加到10个村,实现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形成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排老村合作社在联村党委的带动下,目前合作社的养牛场存栏有40头牛。我们主要是供应给‘蒸领鲜’公司,牛场目前带动就业人数长期是5人,还可以带动周边牧场的发展。”达地水族乡排老村党支部副书记潘承辉说。

“前店后厂”模式的成功运作,离不开村村联合、村企合作、村社共建的运行机制。在雷山县,各村寨之间打破地域界限,通过联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村企合作方面,雷山县积极引导企业与村寨合作,共同发展产业,许多企业与村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贵州雷山老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的农户签订辣椒种植订单,带动全县群众种植辣椒15000余亩,并收购农户种植的辣椒用于鱼酱酸的生产,不仅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题,还保证了原材料的质量,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2024年,该公司与海底捞合作,鱼酱酸销售到海底捞全国1300多家门店,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村社共建方面,雷山县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的作用,组织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在达地水族乡,联村党委牵头成立了合作社,组织村民参与生态农业种植和养殖。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村民们只需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生产风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合作社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组织村民开展农家乐、民宿等经营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在“前店后厂”模式和协同发展机制的推动下,雷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族群众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4年,雷山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673元、15300元,分别同比增长3.6%和7.1%。

雷山县将继续深化“前店后厂”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链协同配套,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雷山县还将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共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的更大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雷山力量。

--> 2025-07-10 入选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的雷山县——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7683.html 1 “前店后厂”模式蹚出共同现代化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