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6月24日

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途径

□ 何思瑶

科学家精神具有完整话语体系、鲜明谱系特征和多元价值维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力量,必须加以充分利用。科学家精神既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供给源头。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加速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深化、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与此同时,赓续与传承科学家精神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发挥好科学家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力度,需要充分提升课程教学的内容深度、更新课程教学模式并有效转变教学话语表达方式。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铸魂育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的有效方式。目前教学环节中有突破创新、与时俱进的地方,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制约科学家精神育人功能的发挥,影响科学家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

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系统性整合与碎片化并存。跨学科融合深化,部分高校通过“专业课+科学家故事”模式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耦合。例如,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将林元培攻克斜拉索技术的案例融入机械专业课程,使技术原理与“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深度融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结合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背后的奋斗故事,将专业知识引向思想价值引领。同时,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教育部推动“科学家精神专栏”等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北京实验学校系统梳理钱学森、屠呦呦等科学家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内核,但其中也存在内容碎片化现象突出的问题,部分课程仅在思政课中零星提及科学家事迹,缺乏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等维度的系统解构。例如,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虽设置科学家精神专题,但未与后续专业课程形成递进式衔接。此外,学科差异导致覆盖面不均,理工科课程更易结合科研案例,而人文社科类课程融入路径相对模糊。

在教学模式上,技术赋能与传统惯性博弈。创新实践方面,沉浸式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北京实验学校引入VR技术还原“两弹一星”研发场景,学生通过虚拟操作体验科学家的科研情境。抖音“科学夜”通过直播复刻经典实验,如陈征教授演示“特斯拉线圈”现象,520万观众在线感受科学魅力。此外,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港口青岛港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自动化码头参与“氢+5G”技术攻关,从工程师反复调试中领悟“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但其中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传统讲授方式仍占主导,部分高校教师受惯性思维束缚,仍以“知识灌输”为主。一些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讲解科学家精神时,仅照本宣科解读文件,未结合具体科研案例展开互动讨论。实践环节形式化严重,一些高校虽开设“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但缺乏长效机制。

在话语表达方式上,年轻化探索与说教式并存。高校尝试利用新媒体传播重塑叙事逻辑,抖音平台“戴博士实验室”通过趣味实验短视频讲解化学原理,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2000万次,让“严谨治学”精神以年轻化语言传播。清华大学学生创作《深蓝之约》舞台剧,以“蛟龙”号研发历程为蓝本,将“勇攀高峰”精神转化为具象化艺术表达。互动式表达增强情感共鸣,北京实验学校开展“我与科学家隔空对话”活动,学生通过书信、短视频等方式向屠呦呦等科学家提问,形成“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动转化”的闭环,但其中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授课时话语体系与学生脱节,部分教师仍沿用“高大全”的叙事,忽视了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情感维度。此外,评价机制滞后于实践,当前评价仍以书面考试为主,难以衡量价值观内化效果。部分高校“科学家精神”课程期末考试中,85%题目为选择题,无法考查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深度。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如下:

为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革新教学方式并提升教学话语表达方式,统筹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强化课程教学内容,深化科学家精神学理内涵。充分施展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必须将科学家精神的内容完整、准确、深刻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真正实现科学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的靶向融合,达成科学家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功能。实现课程教学中关于科学家精神的精细化融合,必然离不开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学家精神的理论深度必然需要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具体来说,高校教师首先要提升理论素养水平,一堂生动而富有教学意义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理论素养的支撑,高校教师只有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有可能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转化,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故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成为科学家精神有效传播的关键。

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对科学家精神的学理化阐释力度。教师讲述科学家故事时需要有“点睛之笔”,要合理地将科学家精神所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为教师讲授科学家故事的最终归宿,深化对科学家精神内核的阐释,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把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讲透、讲深,实现深耕课程教学内容。

高校要健全完善教师对科学家精神学习的培训制度。教师增强关于科学家精神的熟练程度与把握深度离不开高校的培训力度,高校需开设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培训讲座、健全完善对教师掌握科学家精神的考核机制与奖励机制,从外部条件的干预下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水平,促进教师对科学家精神的有效把握并将其高效传授给学生,引起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共鸣。可分层分类构建培训内容体系,按文理工医类学科分组开发培训模块,理工科侧重“科研伦理与创新实践”,如清华大学“芯片研发中的科学家精神”案例工作坊,分析黄昆院士等科学家在技术攻坚中的价值选择;人文社科类聚焦“学术坚守与社会担当”,如复旦大学结合费孝通“江村调查”案例,探讨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艺体类突出“跨界创新与文化传承”,参考中央美术学院“悲鸿精神”培训项目,将艺术创作与科学探索精神相结合。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助力科学家精神功能的发挥。传承科学家精神离不开优秀教学方法的加持,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将科学家的精彩故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会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并通过学习和感悟而从中汲取科学家精神带给大学生独特的价值力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讲好科学家故事,通过科学家故事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价值引领,运用高质量的科学家故事阐述科学家精神的独特内核。

高校教师在讲授科学家精神的相关内容时要做到将讲好故事与阐述道理结合起来,通过讲述科学家们的具体奋斗事迹激起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刻思考,激发学生通过科学家精神对个人及国家的重要影响,简言之,讲好科学家故事,需要讲深科学家故事的价值立意、讲透科学家故事的道理深意、讲活科学家故事的实践寓意,进而提高学生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与此同时,科学家精神育人价值的发挥离不开高校教师的传播与讲授,教师是讲好课程的主体,也是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肩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重任。教师要强化对科学家精神的重视程度,科学家精神包含着报国、贡献、务实、革新、坚守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内的教育内容,这要求高校教师需全面把握与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全方位掌握科学家精神的内容。

强化高校教师对于科学家精神的重视程度,教师必须向学生传递科学家精神内涵的理念,是有效推动科学家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融会贯通的前提。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多种教学方式并存,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能力与数字素养水平,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不断创新更加符合大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开展对科学家精神学习的多种教学方式,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拓展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呈现形式,与此同时开展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科学家精神的独特魅力。

优化课程教学话语表达,增强科学家精神融入力度。将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教学需要恰当合理的教学话语表达,良好的教学话语表达可以使科学家精神的表述充满感染力与号召力,从而起到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缺乏生动灵活的教学话语表达,即使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富有育人价值与时代意义,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一点看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优化其教学话语的表达方式,真正发挥教学话语表达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意识到教学话语转变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行动上有所作为改变目前的教学话语表达方式。在讲授科学家精神前选择优秀、典型的科学家故事开展教学,这是进行教学话语表达的前提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数字手段,借助数字技术优化教学话语表达的灵活性,增强教学话语表达的生动性。

与此同时,还需结合学生现实学情,针对学生的理解水平与认知情况转变教学话语表达,把科学家精神背后的精神特质用学生所能接受的大众话语进行转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科学家精神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转化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良好的教学话语表达方式需要与时俱进而不断完善,对于科学家精神的表达亦是如此,实现科学家育人价值离不开学生对其的主动感知与作为,而学生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于过往科学家们的生活环境,要想学生感知科学家们背后的精神,需要教师把握当下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将科学家精神的表述方式用学生所认同、所接受的方式展现,只有不断创新教学话语表达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家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

综上所述,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予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高校要用好科学家精神这一优质教学资源,需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话语上,不断完善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实现科学家精神对大学生思想素养的有效涵养与提升。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 2025-06-24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7230.html 1 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途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