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凯媛
坎儿井,这一独特的灌溉系统,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与哈密盆地,是当地农业、牧业赖以生存、发展、难以替代的水利工程,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原的井渠技术。有史学家认为,坎儿井在新疆的出现与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屯垦”“戍边”政策密切相关。据现有资料,新疆的坎儿井可能源于陕西省渭南市洛河龙首渠的井渠,证明了各族群众之间文化交融的源远流长。
坎儿井作为一种自流灌溉系统,其设计精妙,利用暗渠引导地下水进行灌溉,有效解决了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在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数量众多,总长度惊人,成为当地农业灌溉的重要依托,被誉为“地下运河”,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推进,坎儿井逐渐进入学者视野1959年,陈墨香在《新疆坎儿井水利系统的利用问题》中率先从地貌地质角度分析其水文特征。至60年代,研究重点转向环境关联性,如韩承玉探讨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气候与坎儿井形成的耦合关系,此阶段成果多聚焦于工程结构与自然条件。
上世纪80年代起,研究重心转向历史溯源。黄盛璋通过考古与文献考证,指出其传播路径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王鹤亭则系统梳理“关中井渠说”“本土自创说”“波斯传入说”三大假说,认为前两者更具可能性,引发学界持续讨论。
进入21世纪,学者们开始关注坎儿井面临的现代危机与其活化路径。王慧敏在《新疆坎儿井何去何从》中指出:机电井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坎儿井年均干涸量达27条,亟需建立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机制。近几年,学术界对坎儿井的研究仍有关注,研究主题逐渐增多,出现了利用人类学方法对坎儿井的研究。
笔者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视域,对坎儿井展开系统性研究,具有多维度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历史维度上,作为横跨两千年的活态水利遗产,坎儿井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脉络,其技术体系既承载着中原井渠文明的基因密码,又融合了新疆地区沙土质环境下的创新智慧。
生态维度上,坎儿井系统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其“暗渠输水—竖井通风—明渠分配”的三级结构、较现代管道输水更适应极端干旱环境;“春修夏灌冬维护”的周期性管护机制暗合水文循环规律,形成了动态平衡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其“量水而耕”的生态理念对当下干旱地区农业节水技术革新具有启示价值。
文化维度上,据田野调查显示,坎儿井维护中形成的“掏捞队—农户—水权人”协作网络,至今维系着多民族社区的资源共享机制,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性知识,有助于织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笔者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为坎儿井保护提供理论支撑,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一、坎儿井的历史作用
吐鲁番市年均降水量仅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历史上,各族人民巧妙地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创造了坎儿井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每当春夏季来临,天山山脉的博格达峰和喀拉乌成山融化的大量雪水和雨水,顺着地势低洼的盆地流淌,渗入砂砾质的土壤,形成地下潜流。人们因势利导,每隔一段距离打几眼深浅不等的竖井,再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将地下水引入农田。
坎儿井的开凿是古代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的奇迹。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和施工机械的古代社会,坎儿井的开凿以人力手工劳动为主,先民们用许多“土办法”,有效地完成了坎儿井的修建。开凿人首先根据耕地或拟垦荒地位置,向上游寻找水源并估计潜流水位的埋深,确定坎儿井的布置。然后根据可能穿过的土层性质,考虑设计暗渠的适宜纵坡,最后组织人力开挖暗渠。暗渠开挖一般从下游开始,先挖明渠的首段和坎儿井的出水口,也就是龙口,然后向上游逐段布置竖井。开挖竖井时所取的土堆积在竖井周围,形成环形的小土堆,可防止地面水入侵。每挖好一口竖井,即从竖井的底部向上游或下游单向或双向逐段挖通暗渠。挖暗渠时,由于地下没有光线,因此要靠油灯照明,而油灯同时是定向的重要工具。将油灯置于身后,人在前面挖,灯在身后照,影子投在壁上,沿着影子向前挖,就不会偏离方向。暗渠挖完后,还需要从头至尾修正暗渠的纵坡。此外,为保证坎儿井的稳定出水量,要定期将其向上游延伸一定距离。
根据土质,坎儿井还分为土坎儿井和沙坎儿井。开凿坎儿井并不需要专业的工具,种地的坎土曼(一种铁制农具,用于锄地、挖土)和买菜的篮筐,都是常见的工具。竖井口最早没有专门的井盖保护,为了防止大风将沙土刮进坎儿井,并避免低温将竖井冻坏,树枝、门板、破衣服,只要是身边能找到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当井盖。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华先民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坎儿井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吐鲁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干旱的戈壁滩上,坎儿井像一道道血管,将天山雪水输送到农田,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起来。农作物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产量大幅提高,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经济收入。同时,坎儿井还促进了吐鲁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农业生产的繁荣,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许多居民点。这些居民点以坎儿井为中心,发展起了商贸、手工业等产业,形成了繁荣的市场经济。
在现代化进程中,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对坎儿井构成了威胁。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天气频发,直接影响坎儿井的水源补给。坎儿井作为古代水利工程,其水源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和季节性河流,而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水减少、降水量不稳定,使得坎儿井的水源日益减少。
水资源短缺是另一个显著的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需求急剧增加。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表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坎儿井的水流量逐年减少,部分坎儿井甚至干涸。
二、坎儿井的时代价值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坎儿井+文旅”新景观应运而生。盛夏时节,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吐鲁番,在游览火焰山后,走进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观看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水利工程,亲眼见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坎儿井催生的不仅是农业繁荣,更构建起独特的绿洲经济生态圈。沿着3200公里暗渠形成的“珍珠链式聚落”,催生了葡萄干晾房、果酒作坊、桑皮纸制作等38种传统手工业,如今已演化为坎儿井游乐园、民俗园等文旅综合体,年吸引游客超百万。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的案例显示,坎儿井周边百米范围内形成的“微型绿洲”,使居民区温度比戈壁低,直接带动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发展。
作为入选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古代灌溉工程,坎儿井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焕发新生,形成“春探古井、夏品葡萄、秋赏民俗、冬观冰凌”的全季旅游格局。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的改造工程具有示范意义。该景区是吐鲁番市唯一一家可以乘坐电梯直达井底参观坎儿井源头的景区,景区采用实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互动体验参观的方式,讲述坎儿井延续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历史。
坎儿井民俗园景区目前拥有坎儿井博物馆、古坎儿井实景、葡萄采摘园、民族歌舞餐厅、吐鲁番礼物店、坎儿井民宿、坎儿井夜市等配套设施,游客可以吃住在民宿,白天参观景点,夜间参与民俗篝火晚会和夜游坎儿井活动,深度体验吐鲁番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
如今的坎儿井已经不仅仅是水利工程,也不仅仅是流动的文物,更是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在保护与利用中,坎儿井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吐鲁番县人民政府制定“五定”制度,在各乡配备专门的挖井队,村民也自发制定公约,共同保护坎儿井。政府组建掏捞队,配备拖拉机、滑轮、钢丝绳等现代掏修设备提高效率。进入21世纪,社区成为保护坎儿井的重要“阵地”,2009年以来,新疆持续对基层从事坎儿井保护和维修的工匠进行培训,使坎儿井开凿、掏捞技艺后继有人。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坎儿井蕴含的生态智慧也被传承和发展。在高昌区恰特喀勒乡的吐鲁番克尔村,七千多亩葡萄地于2024年4月起用上了微喷灌技术。这种技术借鉴了坎儿井地下输水的理念,通过地下管道,将水精准输送和喷洒到每棵葡萄藤的根部,大大减少了传统漫灌方式造成的水资源蒸发。预计2025年底,吐鲁番63万亩葡萄园将实现节水措施全覆盖。虽然现在机电井已经普及,坎儿井在吐鲁番人的生活和耕作中仍然有重要地位。政府实施“水量水位双控”制度,划定坎儿井30米保护红线,严禁种植高耗水作物,通过停用机电井使地下水位年回升。这种制度设计既传承了坎儿井“量水而耕”的生态伦理,又构建起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
三、坎儿井的未来发展路径
2024年9月3日,坎儿井成功入选2024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不仅彰显了坎儿井作为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也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地位。
坎儿井不仅是灌溉工具,更是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它跨越历史长河,见证了吐鲁番地区的繁荣与变迁,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商旅的生命之源,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坎儿井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共同奋斗、和谐共生的生动教材,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鲜活例证。
此次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仅是对坎儿井历史价值的国际认可,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水利科技成就和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好机会,促进国际间在文化遗产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式,让坎儿井的智慧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应完善保护工程,采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保留坎儿井形态、延续其“活力”。应推广节水技术,借鉴坎儿井的生态智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应增强社区参与,提高当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坎儿井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鼓励社区参与坎儿井的日常维护和传承工作。
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应进一步挖掘坎儿井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坎儿井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使坎儿井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