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洪浩 刘兴威
在互联网作为基础性架构与信息交互平台的技术语境下,信息传播形态与传播效果发生了颠覆性变革。“互联网+”不仅代表了技术的延伸,更突出社会各个领域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带新机遇和新挑战。因而,明确界定何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高校思政教育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多媒体等工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之困”
互联网思维、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相结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在真实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教学环境之困、教学内容之困、教学价值之困等方面的新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难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尽管高校思想政治课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升级,思政课教师往往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实的课堂教学展示。但是,由于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拓宽且门槛不断降低,部分纪律性较差的学生尽管人在课堂教室内,但其注意力早已脱离了思政课堂,导致达不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偏好。网络信息的碎片化给教育内容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量真假难辨、价值观念模糊的信息内容不仅加大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在不经意间使学生接触了影响其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错误思想。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难以训练学生思维。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使学生逐渐依赖于从AI工具中检索和直接获取答案,从而使自身思考过程和逻辑链条搭建环节的缺失,特别是对于思政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实现思维的碰撞和交流,AI工具的过度使用会造成学生思维辩证能力的下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机”
互联网技术纵深发展从全方位改变着世界,顺应潮流,高校思政课与互联网结合是大势所趋。实现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目的落地,就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基于互联网共享性特点,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多元化思想、伦理和心理冲突的情境下,也带来了海量的教育信息与资源。因而,借助互联网共享性,筛选与整合符合我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导向与需求的资源,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新内容,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
基于互联网开放性特点,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平台搭建。广播、图书、电视等媒介为主的传播平台其互动性、时效性、覆盖性存在不足。借助互联网开放性特点,拓宽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覆盖的广度,加深深度,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引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从业者要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线上教学资源库以及学术交流与研究平台的搭建。
基于互联网互动性特点,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场景创设。当前,大学生已经全面进入“00后”时代,他们自小就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与交流习以为常。因此,高校思政课应该基于互联网互动性,以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同学们通过学习强国、人民网、抖音号、公众号等实时平台获取最新学习内容,增强学生互动体验感,打破“信息茧房”,实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路”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背景在带来诸如上述教学环境、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现实难题之时,也暴露出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结合新形势和互联网特点,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多维度的修正与重构,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回归学生本位课堂。传统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一化、固定化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冲击下难以为继。因而,在借助互联网学生自主学习机会与能力都得到双重提升的状况下,教师需要实现从“师主导”向“生本位”教学角色的转变,以学生真正所需为教学内容,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可实施“翻转课堂 2.0”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申报教学主题,完成资料搜集、课件制作、课堂讲授全流程,教师担任“学术顾问”进行价值引导和理论升华。
完善思政教育体系。高校应该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管理等方面,建立起符合“互联网+”特点的教学内容,以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设计出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课程内容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形象化和深刻化。
构架多元评价体系。高校思政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传统的侧重于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互联网+”背景下受到极大冲击,思政教育队伍应该利用大数据信息存取、整合、分析等功能,实现教学评价标准和量表的重构,使其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能力提升需求。
通过“互联网+”背景下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度剖析,立足高校思政教育重要意义和价值,结合学生现实学习需求,探寻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从课堂师生关系、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评价体系三个层面,依托互联网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以实现在时代潮流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自身长足发展,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