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6月10日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 蒋 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阵地和主渠道,理应成为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重要载体。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还不够深入,对鲜活红色故事、红色景点资源教学转化有待加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融入思政课教学途径,对于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第一,红色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光辉历程,记录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从西柏坡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一系列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高职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在真挚的情感体验中坚定爱国主义情怀、革命理想信念,用红色文化涵育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二,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契合性。高职院校思政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要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旗帜下团结奋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革命先辈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和实践路径。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让历史照进现实,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五观”,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第三,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获得感不强的问题。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说教味较浓、缺乏针对性、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而红色文化资源以真实感人的故事、鲜活的生动事例直抵人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实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掘利用英雄人物事迹、重大历史典故、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实现知行合一,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向同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全国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有效途径,以井冈山红色文化为例,江西高职院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专门开设“弘扬井冈山精神”专题,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黄洋界保卫战旧址、茨坪革命旧址,感悟革命先烈“敢教日月换新天”奋斗精神。师生在现场交流研讨中对井冈山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当下使命结合起来,感悟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将实践教学与课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时空局限,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情感认同。

在肯定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但目前高职思政课发掘利用还不够全面深入,局限于少数常用素材,对身边的、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关注不够,转化不深。在思政课上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关键在于教学转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设计不够精准,与教学目标契合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形式不活,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呈现方式上,多以理论说教、案例讲解为主,缺乏沉浸式的体验和互动探究,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情感需求。融合不深,高职思政课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合不够全面持续,容易沦为简单的“红色素材堆砌”,未能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红色基因培育”育人机制,这些问题制约着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实效,影响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成效。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其一,遴选契合教学目标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重要教学价值基础上,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科学遴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转化,是提升教学针对性关键环节。如开发《思政课教学目标——红色素材映射图谱》,将红色文化资源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12个教学维度分类标注。如“井冈山精神”素材对应“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目标,需同时匹配历史背景资料、人物回忆录、井冈山扶贫故事等当代实践案例,形成素材包;“两弹一星”素材对应“科技创新精神”目标,需包含钱学森手稿、科研日记、戈壁试验场影像等多元载体,实现素材与教学目标的精准匹配。

其二,构建基于专业特色的红色课程体系。例如制造类专业,可开发“红色工业遗产”模块,以沈阳第一机床厂为案例,解析工人党员王凤恩的“万能工具胎”创新故事,将其与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相结合,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增设“红色工装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用软件还原当时的车床夹具并撰写《技术革新中的红色基因》报告。再如建筑类专业,可打造“红色建筑智慧”教学单元,以延安窑洞为样本,在《建筑构造》课程中开展“生土建筑抗震性能”实验,用软件模拟黄土窑洞的力学结构,结合“南泥湾大生产”中的自力更生精神,设计符合现代抗震标准的新型生土民居方案。

其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力。教师应发挥教书育人的特长,聚焦历史使命培育,用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积极融入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全面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可尝试推行“史料—案例—实践”三阶教学法。首先,还原史料情境,针对“五四运动”,提供1919年《新青年》杂志扫描版、学生游行路线地图等,组织学生制作“觉醒年代使命时间轴”,标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关键节点。其次,案例沙盘推演,以“遵义会议”为素材开发决策模拟系统,让学生分别进行角色扮演,依据1935年敌我兵力部署地图,进行策略推演,系统根据决策逻辑生成“使命认知评分”。最后,现实使命对标,将“脱贫攻坚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使命”教学模块,组织学生设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方案,实现从历史使命到当代担当的认知迁移。开展沉浸式红色体验教学。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现场教学,进行体验式、参与式学习,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红色文化魅力。开展基于项目探究式教学,设计红色文化探究项目,引导学生采访革命者后代、走访红色故事发生地、整理红色历史资料,在探究中获得情感共鸣、升华价值理念。

其四,实践育人跨界融合教学。将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有机融入思政课,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各类育人场景,实现课内外贯通,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具体来说,可开展红色研学跨界实践项目,进行红色工业遗产创新实,组织学生赴东北老工业基地,调研“一五”计划时期的重点项目,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将老机床操作手册转化为VR操作教程,将劳模工作法转化为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开展“工业锈带变红色秀带”设计竞赛,用新媒体艺术再现“孟泰仓库”的奉献精神。开办红色乡村振兴实践营,在陕西梁家河等知青插队地,实施“四个一”实践,即参与一次“知青旧居”数字化复原、设计一款“红色农产品”包装、策划一场“乡村夜校”的党史宣讲、撰写一份“新时代精神”调研报告,实践成果需通过“历史还原度+现实转化率”双维度验收。

其五,强化教师红色文化素养,提高资源转化能力。红色文化资源要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关键在教师,要加强教师红色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开展专题培训和现场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走进革命圣地、红色景区,沉浸式感悟红色文化深刻内涵,完善教师参加红色文化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学习,提高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能力。提升教师红色文化资源教学转化能力,鼓励思政课教师与工作者开展交流研讨,提炼红色文化资源思想精髓和育人元素,运用叙事型教学、体验型教学,增强红色故事的故事性和悬念感,善于把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结合起来,增强教师思政课的教学亲和力。要不断提升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提高红色文化资源教学的应用能力,推动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沁入心田,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常学常新。

高职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扛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时代的重任,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教学价值,着力破解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应用瓶颈制约,在教学中精心遴选与教学目标契合的红色素材,创新沉浸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转化能力,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放大红色文化资源在铸魂育人中的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职思政课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让一堂堂思政课教学活起来、红起来、火起来,以高质量思政课教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2025-06-10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6742.html 1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