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6月10日

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意蕴

□ 秦 菲 朱鸿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数字经济迎来快速发展态势,作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数字经济正深刻重塑着传统产业,在农业领域的赋能效应尤为显著。《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在2023年已达53.9万亿元,占GDP比重持续提升。但与一、二、三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相比,当前中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智慧农业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因此,探究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我国农业正大步迈向智慧农业新时代。智慧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正通过数据驱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等方式,全方位重构农业生产体系。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技术层面、产业层面和制度层面。

技术层面,数字技术正在突破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监测与智能决策。通过部署田间传感器网络,可实时采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关键数据;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能够优化水肥施用方案,实现精准作业。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层面,数字经济正在重塑农业价值链。电商平台缩短了农产品流通链条,区块链技术保障了产品质量溯源,数字金融则破解了农业融资难题,形成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数字化闭环。制度层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培育数据交易市场等措施,正在逐步解决数据孤岛、数据确权等关键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于让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智慧农业,全面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数字经济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一,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底座。推进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首先,加快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农村宽带网络、5G移动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主体网络全覆盖,为智能装备的试验应用提供良好设施基础。其次,加快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进入农田,集成传感器、控制器等先进技术接入智慧农业系统,实现自主导航、精准作业以及远程监控。同时,完善农机装备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农机购买、使用、维修等全方位服务。与此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智慧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全方位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加强数字技术研发,构建系统性智慧农业智能评价体系。首要任务是建立统一的农业大数据标准体系,重点规范气象监测、作物生长等核心数据的采集格式和接口标准,破除数据壁垒,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整合共享。同时,要着力降低数字技术应用门槛,研发推广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智能装备,让中小农户用得起、用得好。此外,应加强农业专用AI技术研发,重点突破病虫害智能识别、产量精准预测等关键技术,推动边缘计算在田间地头的应用,降低对云端算力的依赖。

第三,加强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推动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要积极培育数字农业服务新业态,发展“数字农业托管服务”,为小农户提供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专业化服务。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生态体系,将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与农民等主体联合起来,促进智慧农业全链条中的要素共享与优化配置,延长农业增值增效链条。实现从农业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必须在供应链基础上主抓重点产业,聚焦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做好品牌、渠道以及产品差异化。最后,要对乡村产业进行智慧化、数字化改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因地制宜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实现各个环节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形成高效的产业链。

第四,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优化智慧农业政策环境。要不断完善农业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归属,在部分地区开展数据交易试点,探索数据资产定价和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对已有项目和政策向智慧农业倾斜力度,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对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多种资金渠道,支持将智慧农业项目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智慧农业建设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场景,为相关主体提供在线信贷服务。鼓励各地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有序参与智慧农业建设。

第五,培育复合型农业人才,加快技术示范推广。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智慧农业需要复合型“新农民”,要加快支持智慧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要实施“数字新农人”培育工程,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农业的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智慧农业技术下乡”,因地制宜开展智慧农业科普培训。通过“一对一帮扶”等培训项目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建立“数字农业示范户”制度发挥带动效应,加大现代农业人才培训力度,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撑。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设立数字农业创业基金,建设“农创客”空间,吸引大学生、返乡青年等群体投身智慧农业,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鲜血液。推进智慧农业领域职业开发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吸引相关人才从事智慧农业工作。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6-10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6741.html 1 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