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岚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系统性整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小康社会的农村发展路径,其核心逻辑在于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重塑乡村发展动能,进而实现产业、生态、治理等全面提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如今,贵州正站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节点上,积极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助于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
一、生态筑基,绘就绿色发展新底色
“千万工程”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其中,让乡村在绿水青山中焕发勃勃生机。贵州,这片美丽的土地,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广袤的森林、清澈的河流、多样的生物,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财富。在乡村发展中,贵州应充分借鉴这一经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一方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例如,学习浙江“五水共治”的成功模式,对农村河道、池塘进行全面清淤和生态修复,让清澈的溪流重新流淌在乡村大地。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依托贵州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发展茶叶、刺梨、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绿色、有机、无污染的农产品品牌,让“黔货出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利用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一批和美村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规划先行,勾勒乡村发展新蓝图
规划是乡村发展的“指南针”,“千万工程”高度重视规划引领,坚持城乡一体规划,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确保整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贵州地形复杂,村庄分布零散,更应加强规划引领,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结合不同村庄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要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于一些自然风光优美的村庄,可以打造生态休闲度假区;对于一些产业基础较好的村庄,要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同时,要注重规划的衔接性和协调性,实现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融合,确保乡村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作为“非遗”资源密集的县域,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法治化路径。当地成立“非遗”司法保护团队,建立刑事、民事、行政诉讼、非诉行政“四合一”生态环境审判机制,并发出全国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法律保障。
在“非遗”活化与民宿升级的实践中,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通过将苗族银饰制作、刺绣技艺等“非遗”元素融入民宿设计、餐饮体验中,打造“非遗+民宿”沉浸式体验链。游客入住民宿时,可参与蜡染、芦笙制作等“非遗”技艺体验,民宿内还提供酸汤鱼、糍粑等特色美食,让游客在住宿中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2024年,西江千户苗寨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百亿元,带动周边村寨增收致富,印证了“非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三、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新合力
“千万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在贵州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党建引领是关键。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的乡村干部队伍。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培训等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例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干部培训基地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致富带头人等为农村党员干部授课,培训内容涵盖党的理论知识、乡村振兴政策、农业实用技术等多个方面。
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例如,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参与农村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此外,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农村基层腐败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政治生态。贵州各地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设立举报信箱、开通举报热线,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四、人才支撑,注入乡村发展新动能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千万工程”注重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贵州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一方面,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农业技术、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创新,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创业服务,让他们在乡村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如构建三维政策支持体系,出台《返乡创业人才认定管理办法》,对三类群体实施“落户加分+项目审批绿通 +用地指标倾斜”组合政策,建立创业项目与乡村振兴重点产业目录动态匹配机制;开发创业金融服务平台,联合农商行推出“乡村振兴人才贷”,设置退役军人创业专属额度,开发基于区块链的贷款贴息申报系统,实现“线上申请+信用评估+贴息发放”全流程数字化。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投资兴业、就业创业。例如,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引进文化旅游人才,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五、文化铸魂,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千万工程”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贵州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苗族银饰、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这些民族文化是贵州乡村的魅力所在。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举办民族节庆活动、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形成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千万工程”经验为贵州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在新征程上,贵州应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以生态筑基、规划先行、党建引领、人才支撑、文化铸魂为路径,让贵州的乡村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和谐。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