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6月10日

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的四重向度

□ 李雯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土壤,实现了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传承与创新。这一现代化道路在历史延续性、文化价值观、社会治理模式、开放包容性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文明传承特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独特发展道路。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

一、历史根基的延续:文明连续性的现代表达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连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历史合法性和文化根基。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传承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延续中。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常见的“传统——现代”二元对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文明传统为精神坐标,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古代“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经过创造性转化,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转化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充分体现:2012至2020年间,我国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这与《礼记》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理想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同时,古代“驿道——运河”的国家治理网络在新时代转化为全球最完善的高铁系统和数字基础设施。截至2022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2/3以上;5G基站总数达231万个,占全球60%以上。这种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转型,不仅延续了传统中国重视国家治理网络建设的理念,更为现代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明基因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保持着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这种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既避免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断裂,又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精神基因的现代化重构

传统文化并非现代化的障碍,而是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精神动力。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哲学,在当代衍生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和发展路径。

家国同构的传统观念演变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一文化基因始终贯穿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将血缘伦理与政治秩序相联结,奠定了“忠孝一体”的社会基础。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将家庭教养升华为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在近代民族存亡之际迸发出磅礴力量。

“和而不同”的智慧转化为“一国两制”的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保障了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为世界提供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范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实现了经济年均增长9.2%的奇迹。特别是在农村改革中,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改革,都体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结合。传统艺术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故宫文创年销售额超15亿元,敦煌研究院用增强现实(AR)技术复原壁画,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这种转化既保持了文化根脉,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和价值引领。

三、治理智慧的当代演进:古今制度的对话融合

古代“德主刑辅”的治理思想在当代社会治理实践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发展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现代化治理模式。这一转化过程体现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需求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

在基层社会治理层面,古代乡村治理传统通过“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得到延续和发展。浙江省依托数字化改革,构建了“基层治理四平台”,其中“浙里办”政务服务平台的建成,实现了98%事项网上办理,98.6%的事项“最多跑一次”。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延续了传统“小事不出村”的治理智慧,更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了治理效能,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现代治理目标。

在国家治理体系层面,古代“常平仓”制度经过现代化改造,已发展成为完善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2022年中央储备粮库存量达到历史高位,粮食自给率持续保持在100%以上,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体系不仅继承了“储粮备荒”的传统智慧,更通过现代仓储技术和管理制度,实现了储备粮的精细化管理。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安全线,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些治理实践表明,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深度融入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通过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文明互鉴的新范式:开放包容的现代诠释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文明传承的新范式:在创造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量的过程中,保持了90%以上的群众文化认同度。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选择。未来,随着“第二个结合”的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将在现代化进程中持续释放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每一个朝代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些历史遗产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身份,也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明底蕴不仅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还在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文明,中国不仅在国内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大的软实力。未来,中国将继续依托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6-10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6738.html 1 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的四重向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