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晓飞 本报记者 杨光明
初夏时节,蓝天澄澈,碧绿的龙江水似一条蜿蜒玉带,轻柔地环绕着两岸山峰。微风拂过,河水泛起层层涟漪,送来阵阵清凉。
龙江河流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及岑巩县多个乡镇,最终于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汇入氵舞阳河。在岑巩县境内,龙江河长约54公里,流域面积891平方公里。多年来,它以清澈的河水滋润大地,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沿河村民。
曾经,龙江河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几年前,沿岸部分工厂、养殖场和村民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部分河段遭受污染,加之过度捕捞,让龙江河不堪重负。
为了让河流恢复往日的清澈,岑巩县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生态治理攻坚战。近年来,岑巩县严格落实河长制,强化跨区域协调共治,积极开展护河宣传,让保护龙江河成为全民共识。同时,推进河湖清“四乱”行动,先后实施4个河道治理项目,加强岸线保护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垃圾收运体系,动态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实现建制镇集中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构建起全民护河的良好格局。
在渔业保护方面,岑巩县严格执行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管理。在岑巩县龙江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镇远县龙江河裂腹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全年禁渔。如今,龙江河共生长着42种鱼类,其中光倒刺鲃对水质要求极高,它的存在正是龙江河水质改善的有力证明。
龙田镇作为保护区的核心区,积极履行保护职责。2024年以来,开展巡河400余人次,进行联合执法30余次,查处违规钓鱼行为39起,还增殖放流投放鱼苗12万尾。
全民护河的氛围在龙江河沿岸村寨愈发浓厚。沿岸村寨纷纷制定护河公约,全县172个村民组实现“护河公约”落实全覆盖。龙田镇都素村将村规民约张贴在显眼位置,禁止在河道及山塘电、毒、炸鱼,严禁在光倒刺鲃保护区内捕鱼。村里30余位公益性岗位人员承担起清理河道的任务,夏季部分村民还自发参与夜间护鱼巡逻。曾经以打鱼为生的村民们,如今纷纷放下渔网,从捕鱼者转变为护渔队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
为了实时掌握龙江河的水质情况,除了传统的人工监测,上游的大岭拱桥水质自动监测站与下游的氵舞阳河两河口(玉屏侗族自治县)水质监测站,实时智能捕捉龙江河的水体温度、氨氮离子浓度、PH酸碱度、溶解氧浓度、电导率和水体浊度等关键数据,为龙江河的健康精准把脉。
如今的龙江河,不仅水质清澈,还成为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63岁的思旸镇村民徐昌国,从小在龙江河边长大,夏日晚饭后和妻子沿河散步,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龙江河不仅提升了乡村颜值,还孕育出了特色产业,让沿岸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好水育好粮,好山出好柚。2024年,沿龙江河21个村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目前,沿岸区域种植思州柚面积3.6万余亩,年产量约6万吨,年产值近3亿元,1000多户农户持续增收,2021年首次实现出口销售并逐年增加。
岑巩县依托坝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集中打造“一核两翼”水稻制种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杂交水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
1976年水稻制种在岑巩县全面铺开,注溪镇周坪村村民最初只种了60亩。截至2025年,周坪村用于水稻制种的耕地面积达1462亩,涉及685户,村民们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不断扩大种植规模。
除了农业产业,龙江河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也逐渐被开发利用。沿线20公里油菜花海、思州温泉“山水观光 + 康养疗愈”双业态,以及传承百年的龙田龙舟、注溪衙院土司遗址、思旸古思州古城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让人们在山水之间领略自然风光,于历史遗迹中探寻深厚的人文底蕴。
岑巩县在龙江河生态治理与绿色转型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全民参与、科学治理、产业带动,实现了护水长清、逐绿生“金”的目标,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