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6月06日

热闹散尽处 巷深粽香长

□ 本报记者 朱雪丹

端午节过后,记者再访文笔街。这条因“粽子一条街”而扬名的百米老巷,已经不见节日期间的摩肩接踵,也听不见商贩的吆喝和喧闹,真正属于生活的细节,在热闹散尽后安静浮现。

街角的“李老大”粽子店忙碌依旧,外地游客偶然经过,好奇地买上几个,更多的是熟悉的邻里,像例行家访般照顾着李师傅的生意。“节前炒了好大一包豆面,现在就剩这些了。”李师傅轻描淡写地晃了晃碗,语气中有种朴素的满足。

真正彰显一座城市、一条街、一项手艺生命力的,不仅是高光时刻,更是静水流深的日常。节日过去了,但文笔街上的粽子香气没有淡去,李老大和他的同行们依旧在包着、煮着、售卖着粽子。这份坚守,是城市肌理中最坚韧的纤维,是更恒久的温情。

以小见大,从街巷到城市,从吃食到生活。在文笔街,每一枚手工粽子的背后,既有一门技艺的传承,也有一个家庭如何度过节令,又如何珍惜平常日子的真实烟火气。节日让这条街成为城市流量的焦点,日常生活则赋予它真正的深度和厚度。节后,粽子的买卖变得稀松平常,但每一个顾客、每一次交流,都让“粽子一条街”继续作为贵阳城市记忆的连接点,承载着人们对家乡、亲情、文化和历史的认同。

如此坚守,在当下快节奏的城市里,真材实料、手工温度和邻里人情,即使没有聚光灯和热搜榜,依然能够抵御时间的风沙。老街、老手艺和老摊主们,构筑了一条有温度、有烟火气、更有文化根脉的小巷。这个小小的空间,见证了一座城市如何在大时代中守住自身的文化坐标和精神家园。

端午是一年一度,但生活的底色却是这热闹过后的安静坚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平常与持守,“粽子一条街”才能年复一年地焕发生机,把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情感串联起来,让浓浓的粽香在时间深处久久弥漫。

--> 2025-06-06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6683.html 1 热闹散尽处 巷深粽香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