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洋 陈艳丹 李开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共贵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在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上取得更大成效,充分展现……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文明贵州新风采。立足多民族文化特色,贵州打造了“村超”“村BA”“村晚”等“村”字号品牌,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力量。
群众文化是“村晚”浓厚的底色
“村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体现“乡土味”的文化体育活动,以自在、率真、生动、零距离等优势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公共文化现象。与传统舞台表演不同,“村晚”打破了传统舞台的表演机制,把舞台给予群众,让群众成为真正的主角。不论年龄、不设门槛,男女老少皆可登台亮相,自编自导、自唱自演,将身边的人和事、乡村的变迁和梦想,用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接近泥土的诗篇,演绎精彩的故事、倾泻“热辣滚烫”的真情、绽放惹人心动的才艺。
“村晚”节目的自编自导自演自赏,是群众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村晚”得以延展的内生动力。如今,“村晚”不仅是群众自娱自乐的平台,更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点,它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基层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丰沛的精神力量。当然,“村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与科学引导。要在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鼓励群众自创自演自赏,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鼓励创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让“村晚”不仅热热闹闹,更润物无声、化风育人。
“村晚”彰显乡村文化新活力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以“文化千岛”著称。近年来,随着“村晚”在全省各地的广泛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文化符号频频“出圈”。遵义市桐梓县的高腔大山歌、万人大合唱唱响山河豪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的“花脸龙”、猜灯谜、篝火晚会尽显风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的舞狮舞龙、祈福仪式焕发民俗文化的新生机;贵阳市花溪区的花车巡游、百坊寻宝则洋溢着多彩民族的热情与活力。“村晚”不仅将各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带入大众视野,更在“你演我看、你看我演”的互动中促进了文化的当代表达,使非遗“活起来”、民族精神“强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村晚”的魅力,不仅在于节目本身的丰富多彩,更在于它在公共文化空间所释放的情感联结力和认同建构力。群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在共享文化记忆、表达文化观点、参与文化建构,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场面向基层、扎根群众的文化盛宴,正在成为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主场和示范展示点名单,贵州多地入选,为进一步推动“村晚”品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活动广泛开展的同时,也应看到,部分“村晚”存在同质化、表面化等倾向,亟须通过创新机制、深耕内涵、强化特色予以破解。
面向未来,贵州应立足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地域文化内核,结合时代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出一批既有“乡土味”又富“时代感”的文艺精品。通过不断提升“村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使之真正成为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标志性品牌,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坚实力量。
“村晚”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新载体
乡村振兴,既要富脑袋,也要富口袋;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村晚”的出圈,背后是百姓“口袋”鼓起来的现实图景,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从一台晚会,可以看见一方山水的“蝶变”,也可以读懂一村百姓的精气神。物质生活的富足,让人们有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底气和闲暇;文化需求的提升,又反哺了乡村文化建设,激活了乡村发展的“软实力”。“村晚”已然成为展示乡村文化风貌、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新载体,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随着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持续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民们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对文化的渴求也更加迫切。“村晚”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不仅唱出了乡音乡情,也跳出了乡村活力。舞台上,欢歌笑语;舞台下,热情洋溢。正是这样一场场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村晚”,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重塑了乡村文化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地方围绕“村晚”做起了“文旅融合”大文章。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举办“村晚”与农文旅项目联动,推动住宿、餐饮、非遗产品、农特产品等多产业协同发展,不仅拓展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实现了从“演一场”到“带一片”的裂变效应,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
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的“村晚”,在乡村沃土中扎根,在群众生活中成长,在文化多样性中开花结果,既是群众情感的回响,也是文化自信的显现。我们要持续推动“村晚”品牌化、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让其成为充分展现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文明贵州新风采的重要载体。
【作者分别系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贵州民族大学“甲秀之光”访问学者;本文系贵州省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贵州‘四大文化’数字化演绎与呈现研究”(24GZZD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