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6月06日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 宋才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深入贵州考察调研,从“红城”遵义到“花海”毕节,从“中国数谷”到侗寨鼓楼,足迹跨越黔山贵水。三次立足全局的战略擘画,三次把脉定向的发展“立新”,为贵州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坐标。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指出,贵州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要建立统一监测、分类帮扶机制,把民生底线兜牢。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也标定了贵州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斗坐标,赋予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更高要求和特殊期许,为贵州带来了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贵州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加速度”是跑出来的,“新风采”是拼出来的,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坚持以文塑旅,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贵州结合当地实际,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的文旅新品牌。贵阳贵安持续擦亮“爽爽贵阳”品牌,把旅游产业化作为“强省会”的重要支撑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旅游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实施“四大行动”,打造“六爽”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城。

在考古发掘领域,“牛坡洞遗址”“招果洞遗址”“大松山墓群”等相继荣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进一步增强了贵阳贵安的文化自信。在活化利用方面,贵阳贵安编制了《贵阳老城区历史文脉研究与保护利用指南》,系统梳理了老城区(云岩区、南明区)历史街巷名录和历史文脉,建立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推进“一河一道两片区”的改造提升工程,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的珍贵宝藏。“村超”“村BA”“村T”“村晚”等不仅彰显了群众对生活的热切、自信及开放,诠释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展现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村BA”兼具现代性与本土性,不仅拓展了当地干部群众动员能力,重构了社会关系,还推进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赋能,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特色文化在“村+”这一场域中向文化资本嬗变,并在传播形式、传承场景、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据新华社报道显示,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村超”系列赛事全网浏览量超700亿次,截至2025年2月,“村超”赛事全网浏览量超900亿次。据报道,作为“村”字头文体活动的鼻祖,“村BA”从2022年出圈到2024年,全网流量超600亿次。目前的“村超”“村BA”全网总浏览量已达上千亿次。

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健前进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贵州未来要矢志不渝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写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这一国家根本任务的明确表述。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念,源自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精神沃土,是由历经五千多年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展开的理论阐释。在抵御外侮、防止分裂、维护统一的进程中,各族群众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各民族始终保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有力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实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战略任务,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五千多年未曾中断过的灿烂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在世界文化的瞬息万变中找准自己的方位,不盲目从流、不迷失自我,能够在文化自信中站稳脚跟,实现有序地稳健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中华文明,构成了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孕育并形成了特有的民风民俗习惯信仰,已经成为浸入中华民族骨髓的基因。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贵州未来需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宏观察家。)

--> 2025-06-06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6674.html 1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