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晶 黄显峻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及感染力,已成为当代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青年学生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探索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走新”与“走心”的有机统一,既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通过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及青年特点的教育方式,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为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及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既需要与时俱进的方法创新,也需要触及心灵的情感共鸣以及价值引导,做到既“走新”又“走心”。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教育创新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阐述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及实践特征决定了思政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及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及方法论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导,要求思政教育必须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及方式。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强调思政教育要把握规律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政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要求思政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
第二,“走新”与“走心”的辩证统一关系。思政教育“走新”与“走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与相互支撑,“走新”是实现“走心”的重要途径以及手段,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手段,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走心”是“走新”的根本目标及价值追求,要求思政教育必须建立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及价值认同。在教育实践中,创新性思维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使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载体,使思政教育更具时代特色,同时注重价值引导、情感陶冶及人文关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多维度与多层次的融合路径,通过智慧化平台建设、师生互动机制完善以及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其一,打造“智慧思政”线上教学新平台。“智慧思政”平台的构建是实现思政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集教学、互动及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化教育平台。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整合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化教材,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通过智能化教学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导,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教学效果评价。在教学管理创新方面,建立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管理及个性化指导,提升教学管理效率及水平。
其二,建立“同频共振”师生对话机制。“同频共振”师生对话机制的建立旨在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及感染力,通过构建平等、开放及互信的师生交流平台,实现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交融。在对话形式上,创新运用圆桌讨论、主题沙龙以及读书分享会等多样化形式,营造轻松自然的交流氛围。在对话内容上,紧扣时代热点,聚焦学生关切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提升价值判断能力。在对话方法上,注重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及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及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
其三,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体系。“知行合一”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是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的关键举措,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在实践平台的搭建上,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实践育人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实践指导方面,建立专业化的实践指导团队,制定科学的实践评价标准,确保实践活动的规范性以及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走新”更“走心”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实现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共鸣以及线上与线下教育平台的有机结合。在未来发展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以及运用,积极探索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更加完善的师生互动机制,构建更加系统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走新”与“走心”的有机统一,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与青年学生的心灵同向同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