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再江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采用“沉浸式”学习方式,日前来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参观学习。大家通过参观丰富且生动的历史资料、观看主题宣传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在黔南州这片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深刻感悟各民族同心携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历程。
黔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自开馆以来,吸引了社会各界的踊跃参观。该馆依托都匀市三线建设博物馆爱国教育实践基地,以展陈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黔南实践(着力打造“七个典范”),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坚定“五个认同”,为谱写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
这是黔南州积极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多措并举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黔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把“争当五个模范、成为五个示范标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作为黔南州三大定位之一,纳入全州高质量发展“316”总体部署,以“唱响好花红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通过打造“三大品牌”,品牌化、项目化、清单式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该州各族儿女持续唱响一心向党的“好花红”民族绚歌。
培树宣传教育品牌
强化精神引领
“好花生在刺梨蓬,朵朵向阳朵朵红。中华民族一家亲,一心向党情怀深。”这是龙里县“黔韵说唱”作品《石榴籽籽心连心》里一段说唱,生动地讲述了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纽带,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密码,是引领中华民族勇毅前行、持续屹立于世界东方和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黔南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打造“理响黔南”“山歌伴飞新思想”“黔韵说唱”等宣讲品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做好精神引领,品牌打造是关键。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黔南州以品牌赋能精神引领,深挖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富矿,以创新为笔、以实践为墨,勾勒出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
在国民教育阵地上,“红色堡垒、红烛先锋、红心少年”工程如星火燎原。都匀市第四小学以“红心少年”培养为抓手,将“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让家国情怀化作可触摸的精神坐标。“以前觉得爱国是个大道理,现在我知道,守护国旗、传承红色故事就是爱国!”一名学生在主题班会后的感言,正是万千黔南青少年精神成长的缩影。
社会教育领域,黔南州构建起线上线下交融的立体教育网络。在荔波县,依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邓恩铭故居,弘扬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革命先驱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精神,诠释“四个与共”理念,讲好“一个人、一棵树、一口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讲好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示范试点荔波示范县建设经验做法。
三都水族自治县立足多民族共居、民族文化丰富等实际,以“贵州村马”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县内各民族“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让“贵州村马”活动成为各民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不断丰富线上线下教育平台,黔南州打造了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主题馆,形成“一园二馆三基地”品牌,已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类基地155个,成为各族群众“家门口的精神课堂”。
从校园课堂到城市公园,从传统山歌到潮流说唱,从纪念馆到实践基地,黔南州以品牌建设为支点,撬动精神引领的强大动能。这些浸润着本土特色的教育实践,不仅让爱党爱国情怀在黔南州深深扎根,更汇聚起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黔南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培育文明创建品牌
树立文明新风
只操办红白喜事,酒席天数、菜品、桌数、礼金等也作了具体规定,吃酒人和办酒人都节省了不少开支……在荔波县玉屏街道兴旺社区,自民族团结食堂开业以来,一股文明新风蔓延开来。
移风易俗,树立时代新风。黔南州通过建设民族团结食堂、推广“三定四统一监督”等管理模式,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文明共建共享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为。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团结食堂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食堂采用“三定四统一监督”管理模式,即定标准、定价格、定菜谱,统一采购、统一制作、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由村民代表监督,既保障食品安全,又倡导节俭用餐。在这里,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交流生活,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推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迈进。
近年来,在黔南州这片多彩的土地上,一场以文明为底色的生动实践正蓬勃开展。黔南州紧扣培育文明创建品牌、树立文明新风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探索文明建设路径,推动文明之花在黔南州处处绽放。
品牌引领,凝聚文明力量。黔南州创新打造“德润黔南”“黔南骄傲”品牌,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与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德润黔南”活动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家风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都匀市的“德润万家”道德讲堂,每月定期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讲述感人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黔南骄傲”品牌则通过挖掘、宣传先进典型,树立起文明标杆。“天眼之父”南仁东、“最美奋斗者”王华银等100多名“黔南骄傲”人物脱颖而出,他们的事迹在黔南州广泛传播,激励着无数黔南儿女见贤思齐、争当先进。引领该州各族同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文明共建共享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阵地筑基,搭建实践平台。黔南州1474个文明实践站成为传播文明的坚实阵地。在惠水县好花红镇,文明实践站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开展“非遗传承+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在学习布依族民歌、枫香染技艺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文明素养。文明实践站还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政策宣讲等活动,将文明理念传递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各族群众家门口的“文明加油站”。
如今的黔南州,文明共建共享已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校园,处处涌动着文明的暖流。黔南州正以文明品牌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黔南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书写着文明城市创建的崭新篇章。
培塑文化艺术品牌
厚植“主干”丰富“枝叶”
中国水书文字与中国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夏都遗址出土的24个刻画符号相同,与中国浙江省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700多个刻画符号中的104个符号相同……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名录的水书文献,是黔南州不断推动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一古老的文字承载着水族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黔南州通过数字化保护、学术研究等方式,使水书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近年来,黔南州立足本土文化特色,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艺术之花在“主干”坚实、“枝叶”繁茂中绚丽绽放。
文艺创作领域,黔南州佳作频出,以精品力作彰显文化魅力。电视剧《星火云雾街》以黔南瓮安红色历史为背景,生动展现了革命年代共产党人带领群众浴血奋战的壮阔画卷,在央视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让黔南红色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电影《中国天眼》聚焦“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奋斗历程,以震撼的镜头语言和动人的故事,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在国内外电影节屡获佳绩;《刺梨花红》则以黔南乡村振兴为题材,展现了新时代黔南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新风貌,让观众感受到黔南发展的蓬勃生机。
歌舞艺术舞台上,黔南州同样大放异彩。《笙生・不息》将苗族芦笙舞与现代艺术形式巧妙融合,激昂的节奏、灵动的舞姿,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舞蹈节上惊艳四座;《木楼古歌》以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结合现代编曲,在国内多个城市巡演,用悠扬的歌声诉说着黔南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民族艺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黔南州硕果累累。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不仅是对都匀毛尖品质的认可,更是对黔南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肯定。从种植、采摘到炒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如今,都匀毛尖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黔南文化的重要名片。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黔南州通过培塑文化艺术品牌,既树立和突出了中华文化这个“主干”,又丰富了各民族文化的“枝叶”,实现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未来,黔南州将继续深耕文化沃土,让文化艺术品牌更加闪亮,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在黔南大地深深扎根,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