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08日

用真诚的文字嵌入故乡

——陈永忠小说集《稻花鱼》读后感

陈永忠小说集《稻花鱼》

□ 姚 瑶

侗族作家陈永忠的小说集《稻花鱼》近期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20万字的小说集由16篇短篇小说构成,多数篇目在《民族文学》《广西文学》《西部》等刊物上发表过。近年来,陈永忠主攻短篇小说,短短几年间就取得出色的成绩。从我阅读的部分文本来看,他的作品以故乡黔东南的现实生活为创作背景,文本具有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底色,为读者呈现了黔东南之美。从集子里的《山那边水那边》《花开的寨子》《开秧门》《鸭客》《落雀谷》《风雨桥》《稻花魂》等来看,标题上都带着强烈的地方性,他用文学的方式讲述苗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息,构筑属于故乡地方性的文学天堂。

《稻花鱼》以侗族乡村为叙事空间,书写稻花奶奶、公公与阿朵三代人的生活交织,洋溢着浓郁的民族和地域风情。阿朵用手机直播的方式记录公公和稻花奶奶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故事,作品为读者呈现了黔东南的苗侗婚俗、稻田养鱼、酸汤美食、斗牛等文化元素。作者笔下的民间生活、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所勾勒出的乡土,有韵味、有温情。他以“稻花鱼”为核心意象,将农耕文明、民族记忆与个体命运融进文字,是对故乡烟火的深情回望。在缓缓推进故事情节的同时,他引导读者对乡土文明的转型进行深入思考。

我一直认为,故乡的地方性是作家思想的出发点,那块地藏着无限可能的文学富矿。刘志华在《文学地方性:贵州三代作家创作管窥》中写道,蹇先艾的风俗小说以田园牧歌的情调,在怅惘、忧郁的情绪中向读者展示出“老远的贵州”那种前现代的生活;何士光笔下的“梨花屯”世界,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乡土变革的诗意审视;欧阳黔森书写乡土传奇与村野生活,带给读者的是对这片土地厚重历史与当代生活的体认。三代作家选择用地方性元素,通过文学的方式讲述贵州近百年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他们的文本展现了以地域性为中心的文学理念,进而建立起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阅读这部小说集的过程中,《鸭客》和《半边月》让我记忆深刻。陈永忠生活在黔东南,写的就是他熟悉的乡愁、故乡的田坎、故乡的人物,他试图在文字里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版图。在他笔下,鸭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拉近了我与作者的情感距离。日夜浩荡东去的清水江,诞生了无数鲜活的故事,此刻不急不缓地流入我心田,让我久久难眠。

“那次,他们款起来很投缘,居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于是,就在堂屋结拜了兄弟(当地叫打老庚)。”“款”是带着独特地域特色的方言,我们常说款天,就是吹牛的意思。“打老庚”也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他在小说中大量使用侗语方言(如“恁个早”“背时的”),使文本更具地方性。

“鸭客住的寨子叫冷水寨,那里有养鸭的传统,家家户户都养,人们养的鸭叫三穗鸭。为什么叫三穗鸭?鸭客与男主人喝过两杯之后,卖起关子来,不直接讲鸭,而是讲冷水寨种的稻子可不是一般的稻子。一年秋天,有人在一块水田里发现一株禾苗居然抽出三线穗子,真是奇怪。”他在这里巧妙呈现了地方性文学书写的精彩。

作家笔下的历史、现实、文化、故事、语境,往往与作家生长的这块土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评论家谢有顺曾说过:“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学就是强调地方性。”地方性的存在让中国文化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地方”的视角,一部小说或许会乏味得多。方言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地方性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在谢有顺看来,文学意义上的地方性是文学写作的根基,“它强调的是一种个性的、个人的表达。这种表达,一直是文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陈永忠在小说中无时无刻不在表达这种个性。一唱:“看鸭客,天上月亮想找伴,地上鸭客还打单,问你心宽不心宽?”一和:“哥不憨,天上月亮弯又弯,地上鸭客还打单,你讲哥心宽不宽?”这些唱词朴素柔软,体现出陈永忠对现实生活、地域环境、地方传统、风物习俗的观察能力、体验能力、表达能力,从细微感知升华到文学表达。

“天上的月亮只有半边。另一半呢?落在了田坝子。”“寂静开阔的田坝子,一弯半月在夜色里闪着光。”这是陈永忠在《半边月》里的开场白,读来颇有诗意。陈永忠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大量民歌:“看鸭客来看鸭客/竹子篙篙十八节/白天跟着田坎走/夜晚睡的半边月。”“这边唱歌怎不接/难道与哥没有缘/哥的妹妹有几个/像我乖的有没得。”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给小说增色不少,增强阅读的快感,这正是文学地方性的魅力。

小说即是记录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和难以言明的人类情感。作者在《鸭客》里写鸭客,在《稻花鱼》里写阿朵的自我救赎,其实也是写我们自己。从《稻花鱼》来看,他更多的是关注人物的命运遭际与地域、风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未止步于田园牧歌的浪漫式书写,而是直面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

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地方性文学书写的叙事范式,将地域经验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态命题。作者为故乡的一棵树、一只鸡、一只鸭、一头牛等万物赋予诗意,用真诚的文字嵌入故乡,为地方性的文学书写提供了有价值的文本。

■ 姚 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民族文学》《星星》《诗刊》等,曾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22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2025-09-08 ——陈永忠小说集《稻花鱼》读后感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361.html 1 用真诚的文字嵌入故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