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晓辉 谭啟玲
黔东南州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自2024年5月被确认为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以来,立足自身丰富的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村超”体育赛事为抓手,全力发展“超能经济”,促进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式发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各民族共同现代化。
赛事点燃激情
“村超”火爆“出圈”
2023年,榕江县群众自发组织的“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火遍全网,依靠纯粹的体育精神、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村超”迅速走红,成为国内热门赛事。榕江这座小县城也因此受到全国乃至全球关注,“村超”相关话题全网浏览量近1000亿人次。
“在策划县域文化IP时,我们下了不少功夫。从‘乐里侗年+斗牛’‘大山里的CBA+民族文化’,到‘斗牛场+篮球赛’‘摆贝苗族鼓藏节+乡村民俗非遗研学’,再到‘三宝侗寨萨玛节+半程马拉松’,我们尝试了5次‘融合式’打造,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存在不少局限。直到‘村超’火了,我们才明白,只有立足赛事本身,不断拓展IP边界,才能让文化IP真正‘活’起来,得到大家认可。”榕江县融媒体中心韦主任表示。
在“村超”赛场,不只有热火朝天的体育赛事,还有身着民族服饰的拉拉队带来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等非遗表演,让观众在享受比赛的同时又能感受榕江县多彩的民族文化。来自各村寨的农民、工人、学生等不同身份的球员奋力拼搏,尽显乡村活力。
“我们村有球队参赛,比赛的时候大家都会来加油助威。”来自榕江县忠诚镇寨章村的观众石某说道。
赛事还邀请专业主持人、知名球星、歌手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诠释着“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体育精神。多措并举之下,榕江县“村超”不仅仅是乡村足球赛事活动,更是一个将乡村体育与民族文化、乡村生活融合的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
文化为魂
绽放时代光彩
榕江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榕江县原生民族文化保存良好,有侗族大歌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等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榕江的非遗项目比较丰富,‘村超’的火爆出圈为非遗展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也在赛程里设置了很多展示环节,如赛前的服饰展示巡游、赛后的歌舞表演等,目的是增强文化自信,让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更多人认同。”
在“村超”赛事中,民族文化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除了赛场上的民族歌舞表演,榕江县还将侗族大歌、苗族蜡染、水族马尾绣等非遗项目融入旅游体验中,让游客亲身参与非遗制作,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立足农业
助力产业兴旺
农业是榕江县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榕江县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持续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榕江县种植业以药材、蔬菜、水果、稻米、青白茶和油茶为主,榕江县委、县政府对青白茶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目前两汪乡白茶种植规模已发展至1.08万亩,10余家茶厂参与加工,带动2000余户农户种植,提供约3500个用工岗位。
两汪乡空申村“云村”工作人员介绍,青白茶是当地的主要种植产业,每年3月到5月还有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采茶,“茶旅融合”前景可期。
近年来,榕江县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如羊烧笋节、百香果采摘节等,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新鲜的农产品,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乐趣。
以入选“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认定名单”为契机,榕江县围绕“精品果蔬·两茶一药”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旅游为径
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村超”爆火推动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榕江县旅游业迎来新发展契机,不断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基建,县内路网更畅;62家特色民宿满足游客多元需求,丹江田居、摆贝栖山海、月亮山居等精品民宿得到游客好评;酸汤鱼、牛瘪等特色美食广受好评,榕江县还获评“中国民族生态餐饮文化名城”。
依托国家4A级景区乐里侗乡等资源,榕江县整合自然景观、民族文化、乡村体验与体育赛事,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为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榕江县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榕江县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在线预订、导游导览、旅游咨询等服务。
榕江县以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激活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新动能。在“村超”的带动下,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开民宿、办农家乐、做电商直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村超”也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者,2024年,榕江借助“村超”品牌优势,累计新增招商项目产业到位资金超14亿元 ,进一步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榕江县将继续深化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在体育方面,依托“村超”品牌,构建“本地联赛—全国赛事—国际交流”三级赛事矩阵 ,举办更多高水平的足球赛事和其他体育活动,提升榕江的体育影响力;在文化方面,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文化展示和体验方式,鼓励开发更多文创产品走向市场;在农业方面,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在旅游方面,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作者分别系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研究实习员、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团队”、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贵州省共同现代化研究基地课题《榕江县共同现代化试点调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