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04 新闻热线:0851-86817231邮箱:gzmzb1ban@163.com






2025年09月08日

全省“铸牢”教育实践基地瓮安猴场会议会址(冷少农故居)——

红色文化铸魂 民族团结凝心

□ 本报记者 杜再江

“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一次次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伟大转折,通过讲解,那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仿佛重现眼前。”游客黄奇在参观瓮安猴场会议会址后感慨道。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猴场镇下司社区,有一处被周恩来同志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的地方——猴场会议会址。它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2024年9月,瓮安县猴场会议会址(冷少农故居)管理所被命名为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近年来,瓮安县猴场会议会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创新红色文化宣讲模式,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文化“火”起来,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历史遗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宝库

夏末秋初,走进瓮安县猴场古镇,一排排古朴建筑映入眼帘,红色文化、商贾文化等在这里交汇融合。从瓮安县猴场镇城门顺着大路向前走上数百米,便可以看到写着“伟大转折的前夜”的红色围墙。

1934年12月31日,中央红军抵达猴场。自进入贵州继续西进以来,李德、博古不顾战场时势的变化,顽固坚持红军不过乌江留在乌江南岸打游击,或是回头东进湖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拒不执行黎平会议作出的决定。为此,当天下午至1935年1月1日凌晨,中共中央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史称“猴场会议”。

“猴场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否定了回兵湖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重申黎平会议上提出的应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根据地的战略决定,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贵州省委“1+9”重要红色纪念场馆展陈内容提升统筹安排,猴场会议纪念馆已完成布展施工并对外开放,以中央红军长征过瓮安期间猴场会议、强渡乌江、建立农会为主线,突出猴场会议“伟大转折前夜”的主题,全面展陈红军长征四过瓮安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感悟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游客刘立萍感慨。

走进猴场会议会址,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正厅5间,下厅和厢房各3间,中间石嵌天井,四周砖砌桶墙,当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在正房中间的堂屋召开,陈列的会议桌椅等实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会址内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动人的故事。2004年,猴场镇老人黄平珍捐赠的一条红军毯,成为了会址的珍贵藏品。当年,黄平珍的父亲黄太武给驻扎在余庆龙溪的红军指路,红军指挥员把唯一能御寒的毯子给了他,这条毯子从此成为了黄家的“传家宝”,目前已传了四代人。会址内还有红军包,那是红军长征经过猴场时,因用村民宋国安家的杂粮给负伤战士煮粥,而留下的棕褐色纯牛皮文件包。这些文物,是红军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革命年代的深刻体现。

猴场会议会址管理所下辖的猴场会议纪念馆、猴场毛泽东住处、红军干部团休养连驻地旧址等多处文物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红色文化矩阵。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红军长征在瓮安的光辉历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宝库。

创新宣讲: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长征精神深入人心。”猴场会议纪念馆馆长周伟说。

猴场会议会址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生动载体。

为了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文化“火”起来,猴场会议会址管理所(以下简称“管理所”)积极探索创新红色文化宣讲模式。

开展联展巡展,助推文旅融合,是管理所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所与多个部门通力合作,深入学校、社区、军营、企业、机关、乡村,开展“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长征精神”主题巡展及“6+1”红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展板展示、实物陈列、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送到各族群众的身边。在巡展过程中,讲解员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猴场会议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以及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让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馆校共建也是管理所的一大特色。该所与瓮安六小、瓮安草塘中学等多所学校构建了长效机制,搭建起了馆内、馆外两个平台。在馆内,学生们可以参观会址和纪念馆,聆听讲解员的精彩讲解,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在馆外,会址的工作人员则走进学校,开展红色文化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打造精品课程,助推研学旅行,更是让红色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管理所积极与瓮安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等合作,开发了八门现场教学课程,如《伟大转折的前夜——猴场会议》《猴场会议迎曙光》等。这些课程不仅有理论讲解,还有实地参观、情景模拟等环节,让学员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猴场会议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其中,《从烈士家书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门课程,通过解读烈士家书,让学员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家人的深情厚谊,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此外,管理所还注重文创产品开发,拓宽宣传渠道。该所创新开发了具有场馆特色的红色文化系列文创产品,如红军毯造型的抱枕、印有猴场会议会址图案的笔记本等。这些文创产品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让红色文化走进了人民生活。同时,管理所还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募、组建小小讲解员队伍等形式,充实了志愿者力量。猴场会议会址红色文化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各个角落,他们用热情的服务和生动的讲解,为游客们传递着红色文化的正能量。

搭建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追寻红色足迹,是青年学子筑牢信仰之基、汲取奋进力量的必修课。

刚刚过去的这个假期,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同心黔行”社会实践队以红军入黔的时间顺序为主线,深入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会址,开展以“重走长征路,高擎信仰灯”为主题的研学之旅,在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的交融中开展沉浸式思政研学。

通过“理论+现场+调研+研讨+感悟”的模式,实践队员在革命圣地触摸历史脉动,在乡村沃土见证时代伟力。“越是危急时刻,越要坚持真理、敢于突破。我们要将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传承下去。”实践队员陈颖在心得分享会上说。

距离猴场会议纪念馆直线距离500多米处,有一家名叫“红米饭庄”的农家乐。中午时分,许多游客就会慕名来到这里吃饭。大家一边品尝“红军菜”,一边听着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记忆。

“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最多的一天,我们能够接待四五百人的游客。现在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了,生活也是越来越好。”红米饭庄老板李文权笑着说。

这是一片深受红色文化浸润的土地。如今,瓮安已形成以猴场会议会址为核心,依托戏楼古建筑群、花间池温泉公园等旅游资源,推出了红心向党、赤色征程、红色古邑、温泉康养等定制旅游路线,将“观光游”转变为“体验游”,助推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群众、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等纷纷来到猴场会议会址参观学习,他们在这里聆听红色故事、感悟长征精神,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据统计,仅2024年,猴场会议会址线下累计接待1140个团队,15万余人次。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交流互动,分享着各自的感受和体会,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在开展各种宣讲活动和研学旅行的过程中,猴场会议会址也特别注重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例如,在“6+1”宣传模式中,会通过打响一段原创快板、讲述一个红色故事、欣赏一曲民乐演奏、朗诵一篇长征诗歌、追忆一封烈士家书、高唱一曲红色歌曲等形式,将长征精神、民族精神、红色故事等文化内容生动演绎,让各族群众在欣赏文化艺术的同时,加深对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与此同时,猴场会议会址还积极与周边的村寨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帮助村寨挖掘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猴场会议会址,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圣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让革命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猴场会议会址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未来,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 2025-09-08 全省“铸牢”教育实践基地瓮安猴场会议会址(冷少农故居)—— 1 1 贵州民族报 content_59348.html 1 红色文化铸魂 民族团结凝心 /enpproperty-->